Page 202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202

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时刻与时间重构

                卫健委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年)考核指标》
                中将医务社工制度列为一级指标,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推动作用。 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医院,为晚期癌症患者提
                供临终关怀服务,成为影响老年癌症患者时间感知的新变量。
                    本研究利用时间社会学的概念工具, 重新思考生命历程研究中时
                间的角色,并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展现社会工作重构患者时间感知
                的可能性。 围绕癌症患者时间感知重构这一核心问题,本文试图展现老
                年癌症患者在患癌之后时间感知的变化, 并思考如何帮助患者建构积
                极的时间感知,提升其生存质量。

                     二、文献综述:生命历程、关键时刻与个体时间感知

                     时 间 在 社 会 科 学 中 的 重 要 性 已 得 到 学 者 们 的 重 视(Abbott,
                1999,2001)。 生命历程范式起源于 20 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对生活史的研
                究,时间自然是其中的关键元素(Elder,1994)。 尽管学者们的观点并不
                相同,但一般认为,生命历程理论旨在探索社会事件和历史进程对个体
                生命历程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学界,李强等人最早系统地介绍了生命历
                程研究的历史发展、分析范式和理论应用。 生命历程的分析框架包括以
                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关注个体生命历程中年龄的社会意义;第二,研
                究社会模式的代际传递;第三,探索宏观事件和结构特征对个人生命史
                的影响(李强等,1999)。 生命历程理论常运用年龄、同龄群体和年龄级
                生命模式( age鄄graded life patterns)等时间概念分析个体生命的轨迹、转
                变和累积状况,涉及结构方程建模、生命表、存活率分析、增长曲线模型
                和事件史等分析方法,具体体现在生命历程理论在移民、贫困和特殊群
                体等研究领域的应用(江立华、袁校卫,2014)。 生命历程理论极力寻找
                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点, 试图找到一种将生命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相
                关联的方式,构建个人、社会、历史“三位一体”的范式(包蕾萍,2005)。
                国内现有的生命历程研究非常重视以历史眼光分析个人命运,如“文化
                大革命”(刘精明,1999;周雪光、侯立仁,2003)、三峡移民(董潘 、邓 建
                伟,2000)和下岗(郭于华、常爱书,2005)等研究;还有研究以生命历程
                为视角,探讨劳动力迁移对初婚年龄的影响(曾迪洋,2014)、市场化改
                革与二套房获得(吴开泽,2016)等议题,都将个体或群体置于一定的社
                会事件中。


                                                                          · 195·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