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115

社会·2021·2

           2008 年开始, 对于具有上海户口的男性来说, 高教育程度已不会推迟
           他们的婚姻,相反,还会使其更早结婚。本地户口加上高等教育程度,使
           得这些男性在婚姻市场上获得了双重优势。 因此,假设 3 也获得证据支
           持。

                五、结论与讨论

               作为对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测量, 教育程度对个体的初婚时间有
           重要影响。 大量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结婚越晚,女性尤其如
           此。 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有关。 然而,两性的择偶偏好并非
           一成不变,在不少西方国家,随着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地位的提高,女
           性的经济能力也开始成为男性择偶时考虑的重要标准。 而在中国,在父
           权制主导的婚姻文化下,当女性平均教育程度已经赶超男性,且广泛进
           入劳动力市场时, 女性的经济能力是否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尚待验证。 基于“上海都市社区调查”的数据,本文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本地户口作为一种潜在财富,在社会(制度)层面
           意味着可以享受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诸多额外的福利保障, 更重要
           的是,上海户口,尤其是本地出生的上海人在很大程度上还意味着拥有
           住房。 因此,上海户口作为个体当下潜在的财富象征可能会调节高教育
           程度的人的婚姻推迟效应。 离散型事件史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越高
           的人,结婚越晚, 女性尤其如此,但这种高教育程度对婚姻的推迟效应
           对于具有上海户口的个体并不明显。 考虑到不同改革阶段本地户口与
           个体潜在财富的关联,我们进而分时期验证了户口的调节作用,结果显
           示,在改革前,无论是否拥有上海户口,男女均呈现明显的婚姻推迟模
           式,但随着改革的推进,高教育程度的婚姻推迟效应主要在“新上海人”
           和未获得上海户口群体中显现。 自 2008 年物价(尤其是房价)急速攀升
           之后,与外地或低教育程度的男性相比,高教育程度的本地男性不但不
           会推迟婚姻,反而会更早结婚。
               在中国,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两性的择偶偏好已经开始走
           向趋同。这种趋同产生的外部条件可能有三个:第一,高等教育的扩张,
           使得具有高教育程度的群体日渐庞大,而群体内部收入差异不断增加,
           使得单凭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准确预测个体未来的经济能力;第二,生
           活成本迅速攀升使得单靠一方(尤其是男性)的经济来源难以维持,传


           · 108·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