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1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211
社会·2021·1
分析需要从个体与国家的视角分别切入进行研究,但碍于篇幅所限,本
文仅从中国城市网民的个体视角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偏好对政治参与的
影响。 因此,后续对互联网“赋能”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同时,尽管本研
究在因果识别过程中运用了广义倾向值匹配方法, 但我们仍需注意倾
向值匹配方法的核心关切在于模拟实验研究及重建可比较性, 因此该
方法无法彻底解决遗漏变量所导致的偏误问题。 更完善的因果推断仍
需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 不同的互联网使用类型影响政治参与的因果
机制也有待后续研究厘清。 本研究的样本为中国城市居民代表性样本,
研究结论仅适用于中国城市居民群体。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仍需
进一步扩充样本范围,增加调研频次,以尽可能提升研究结论的外部有
效性和稳健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华珊. 2015. 虚拟社区是否增进社区在线参与? 一个基于日常观测数据的社会网络
分析案例[J]. 社会 35(5): 101-121.
陈云松. 2013. 互联网使用是否扩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 CGSS2006 的工具变量
分析[J]. 社会 33(5): 118-143.
樊宏法、张健. 2006.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独特机制[J]. 求实(9):
72-74.
洪岩、 陈联俊. 2019.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背景下的网络空间治理 [J]. 南京社会科学(9):
79-84.
华昊. 2016. 新生代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多元治理[J]. 南京社会科学(5): 100-105.
刘佩锋、马璨婧. 2019. 社会变迁视阈下公共危机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执
法者视角的分析[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60-67.
孟天广、季程远. 2016. 重访数字民主:互联网介入与 网络 政治参 与———基于列 举实验
的发现[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43-54.
孟天广、宁晶. 2018. 互联网“去政治化”的政治后果———基于广义倾向值匹配的实证研
究[J]. 探索(3): 63-76.
孟天广、 张小劲. 2018. 大数据驱动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理论框架与模式创新[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18-25.
克里斯丁,诺贝尔、朱一湄. 2017.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政治参与的创新———基于混合参
与空间理论[J]. 理论月刊(5): 99-103.
曲甜. 2018. 国外互联网政治参与研究:时空扩展、学 科分 化与阶 段演进 [J]. 国外社 会
科学(4): 66-76.
曲甜、田华. 2018. 政府治理视域下的互联网政治参与:基于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
[J]. 电子政务(10): 60-75.
王薪喜. 2018. 世俗与自我解放价值观对当代中国政治信任的影响———基于路径分 析
的中介效应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4): 101-112.
游宇、王正绪、余莎. 2017. 互联网使用对政治机构信任的影响研究:民主政治的环境因
素[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 164-177.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9.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 44 次)[Z].
·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