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9 - 《社会》2021年第1期
P. 209
社会·2021·1
首先,“公民赋权假说”得到了实证检验。“集体介入—社会导向”型
互联网使用模式对常规政治参与、 非常规政治参与都有着显著的正向
效应。 这说明互联网的便捷、促进公民互动等特性确实有助于提升公民
的参政热情。
其次,“时间替代性假说”并未得到有效的实证数据支持。 在对常规
政治参与的分析中,“个体介入—娱乐导向”型互联网使用模式的影响在
全分段均不显著。同样,在对非常规政治参与的分析中,“时间替代性假
说”所强调的个体对公共事务冷漠、疏离的特征在“个体介入—娱乐导
向”型互联网使用模式的整个分段中并未体现,甚至在中高分段处还表
现出正向促进作用。 本文认为,我们不能将这部分的增强作用视为该互
联网使用模式有效促进政治参与的证据,因为更高频率的“个体介入—
娱乐导向”型互联网使用意味着行为者有着更强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娱乐化
的倾向。 如果这些行为者对非常规政治参与产生兴趣,那势必是基于将
政治生活“游戏化”的动机,而非审慎的政治行为,这绝不是我们所需要
的公民政治参与。 所以,尽管“时间替代性假说”并未通过实证检验,但
其实证结果所表现出的反常现象仍为我们带来了重要的提示。
第三, 研究结果证实了个体仅独自获取信息的互联网使用方式会
增加常规政治参与的概率,但结合后续探索性分析发现,在中分段的“个
体介入—社会导向”型互联网使用模式同样会促进非常规政治参与。 如
此看来,“个体介入”的削弱效应并没有抵消“社会导向”的正向作用,
结合“集体介入—社会导向”型互联网使用模式对常规、非常规政治参
与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推断“社会导向”是一个强影响力因素。与此
同时,“集体介入—娱乐导向” 型互联网使用模式对非常规政治参与的
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它对常规政治参与影响的概率期望值呈现出先升
后降的趋势。 结合“个体介入—娱乐导向”型互联网使用模式对常规政
治参与无效以及对非常规政治参与的概率期 望 值先降 后 升 的 影 响 趋
势,我们可以发现,“娱乐导向”是一个很“诡异”的因素:当个体以娱乐
化心态使用互联网时, 其参与非常规政治行为的概率将在中分段的拐
点后“触底反弹”(体现为 0.4-0.7 分段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当群体以
娱乐化的方式使用互联网时,其常规政治参与的概率将在低分段时不
断攀升,直到中分段的拐点后才逐渐消散(体现为 0.65-1 分段的负向
抑制作用)。 最后,本研究涉及 4 个自变量、2 个因变量,共计 8 组影响
·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