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55
社会 · 2020 · 4
顺利运转 , 是因为它具有特定的社会基础 ( 费孝通 , 1987 )。 本文提供的
研究案例即希望通过对技术细节和交往细节的分析 , 在特定的社会结
构下讨论社会基础的具体内涵 。
深入分析茶叶的经营过程 , 笔者发现茶叶的产业链条是极为精巧
的 , 背后是农业技术细节和交往细节的综合作用 。 农业生产区别于工
业生产 , 因农作物的生物性 、 自然性而产生了特殊的技术要求 。 我国独
特的历史传统和审美文化进一步对茶叶的种 、 采 、 加工和销售过程提出
了更复杂的要求 。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 乡村茶叶产业形成了特
定的组织形态 : 一方面是家庭经营 , 形成了围绕农户家计的基本生产单
位 ; 另一方面由于茶叶商品化和高度技术化的特征 , 需要一套复杂的市
场网络与之配合 。 组织形态与社会结构相互配合 , 形成了茶农的 “ 家计
模式 ” 和 “ 城乡融合 ” 的产业形态 。
茶叶的生产组织形态之所以形成并顺利运转 , 还依赖于特定的社
会基础 , 正是乡土社会的 “ 茶农圈 ” 和 “ 交往心态 ” 解决了茶叶经营的组
织困境 。 这也是我国农业 、 农村转型路径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地
区的关键因素 。 本文分析产业组织过程中的交往细节 , 就是想揭示社
会基础如何影响农业转型 。 技术细节 、 社会基础与茶叶组织形态的关
系如图 2 所示 。
图 2 : 茶叶组织形态的影响机制
在分析过程中 , 本文采取 “ 社会全体的个案分析 ” 视角 , 尝试通过案
例 “ 发现由具体社会生发的运行机制 , 进一步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充案例
与外部各种政治 、 社会 、 文化因素的关联 ”( 渠敬东 , 2019犪 )。 茶叶的组
织形态是农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典型模式 , 这个经验现象既不能逾越
自然界的生物规律 , 又受到社会结构性因素 ( 家庭分工 、 人口流动 ) 的制
约 , 更要与一定的社会底蕴尤其是乡土伦理相配合 ( 杨善华 、 孙飞宇 ,
2015 )。
这些受复杂关联影响的运行机制 , 恰恰又通过技术细节和交往细
节的微妙运作得以体现 。 通过对 “ 农业的细节 ” 的分析 , 本文尝试向读
· 8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