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24
“ 议彩礼 ”: 论农村彩礼形成机制中的道德嵌入性
老严此举的目的再明显不过 , 而亲家母表面上的确再没有了阻拦
婚事的理由 , 自那以后 , 孩子的婚礼开始被提上日程 。 两家人见面 “ 议
彩礼 ” 之前 , 因为亲家母迟迟在外地不回来 , 心急如焚的老严已在电话
中表明 , 无论要多少他都愿意接受 , 只要不耽误孩子领证 。 但亲家母似
乎没有接这个话 , 也没有借此 “ 狮子大开口 ” 要个 “ 天价彩礼 ”, 而是坚持
不能在电话上 “ 议彩礼 ”, 一定要等她回来当面说 。 见面那天 , 亲家母直
接提出了自己心仪的数字 ——— 17.8 万元 , 其实已经意味着亲家母认可
了老严的种种付出 。 原本作为高彩礼基础的男方家庭的 “ 不体面 ”, 在
双方围绕婚事展开的多重互动中已经逐渐被消解了 。
反观老严 , 他的确对彩礼表现出不计较的态度 , 甚至提出更高的礼
价 。 这是他进一步展示自己慷慨的举措吗?表面上看可能如此 。 但实
际上 , 由于彩礼蕴含着强烈的道德评价意味 , 它同两家人的道德实践及
道德感受力密切相关 , 还将影响未来两家人的名声 , 因而老严提价的建
议事实上包含他向女方家庭进一步确证的试探 。
其实 , 亲家母通过彩礼体现出的对老严的认可 , 也不只源于个人观
念的转变 , 也考虑到了整个社区对其树立的新口碑的认可 。 假如亲家
母提出 17.8 万元的礼金只是客气 , 而真的同意了老严的提议 , 决定收
取 20 万元的彩礼 , 那么她将面对的是在乡村社区的舆论里被议论为
“ 蹬鼻子上脸 ” 和 “ 利欲熏心 ”, 最终落个 “ 贪财 ” 的名声 , 在老严面前反而
会抬不起头 。 所以亲家母也是洞悉了他人对老严道德实践的肯定 , 同
时为了维护自己的道德地位 , 才继续坚持了 17.8 万元这样一个中规中
矩的礼金 。 而老严也正是通过和亲家母 “ 议 ” 的这一过程 , 确证了自己
道德实践的成果与收效已被亲家和整个社区共同认可 。
本节的案例表明 , 处于社区道德分层中的人在人生的关键大事上
会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 , 改善自身在分层中的位置 , 以弥合共同体评价
与自身道德期望之间的张力 。 而这些策略最终是否取得了社区的认
可 , 自身的道德地位是否因此而提高 , 这些答案均会在 “ 议价 ” 的过程中
获得确证 。 可见 ,“ 议价 ” 之 “ 不能不议 ” 的意义在于 , 唯有在这一过程当
中 , 原本处于模糊状态的 、 不确定的社会评价会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互
动交流 , 显现较为明确的涵义 , 所以 ,“ 以礼明心 ” 也正意味着以 “ 议礼 ”
的方式来澄清结亲家庭此前可能存在的误解 , 明确双方或一方相应付
出的努力 , 其在村庄社区中地位的变化也最终在此得到证明 。 这使得
·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