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20

论社会网络虚实转换的双重动力


   收入系数的估计偏误。
       3. 其他变量
       在样本选择模型中,本文用是否使用社交网络软件作为选择变量,
   从不上网的被访者跳过了网络交往部分的调查,编码为 0 ,其余有上网
   行为的被访者编码为 1 。本文控制变量主要有被访者的个人特征变量
   以及社会身份变量,由于网络使用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不同的家庭背
                                                ,
   景、教育程度对于网络使用也存在影响( 犅狉犪狀犱狋狕犪 犵2011 ),因此加入性
   别、年龄、年龄平方项、民族、户口、婚姻状况、教育程度作为控制变量。
   同时,由于 社 会 体 制、经 济 发 展 等 因 素,会 造 成 信 息 技 术 的 不 平 等
   ( 犖狅狉狉犻狊 , 2001 ),因此加入党员身份、单位性质、所在城市作为控制变量
   (见表 1 )。

       五、实证分析结果

       (一)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

       由于因变量是一个从 0 到极大值变化的计数型变量,存在大量 0
   值,所以选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 狕犲狉狅犻狀犳犾犪狋犲犱犮狅狌狀狋犿狅犱犲犾 )(黄荣
   贵、桂勇, 2010 )。该模型分两步进行,首先,用 犔狅 犵 犻狊狋犻犮 模型估计选取 0
   值与选取非 0 值的对比率,其次,在取非 0 值的被访者中采用泊松回归
   模型分析社会网络虚实转换规模的概率。表 2 的模型 1 是考察控制变
   量影响效应的基准模型,模型 2 和模型 3 分别考察线上推动力和线上
   拉动力的影响效应的线上模型和线下模型,模型 4 是考察所有变量的
   影响效应的全模型,模型 5 是系数集束化后,比较线上、线下双重动力
   的效应大小。

       从基准模型可知,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虚拟社会网络向实体空间
   转换,内地城市的虚实转换率高于沿海城市,与此同时,社会网络的虚
   实转换率与年龄、民族、婚否、户口类型、教育程度、政治身份、单位性
   质、社会经济地位无关。这些数据结论证实了,虚实转换在个体特征存
   在性别、地域差异,而由其他变量测量的不同群体之间的虚实转换,在
   中国大城市并不存在数字鸿沟所预示的马太效应,体现的是平等化的
   趋势(边燕杰、雷鸣, 2017 )。



                                                           · 1 3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