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4 - 《社会》 2018年第4期
P. 224
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
已有研究对理解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综
合看来,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已有研究的解释逻辑大都是聚焦于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一种
静态分析,即把可能产生高环境风险感知的某些既有条件作为归因的
起点,并将其视为一成不变的要素,进而试图在某一结构性因素与民众
的环境风险感知之间建立一种机械化、程式化的因果联系,缺乏对情境
因素的考虑(陈超、蔡一村, 2016 )。更重要的是,三种解释逻辑都存在
一定局限性。比如,“个体自主论”往往会将性别等外在特征作为归因
的起点,鲜有对个体的内在特征,尤其是环境情感特征的考察。即使有
研究关注到情感在环境风险感知中的重要性( 犅狅狌狉犪狊狊犪 , 犲狋犪犾. , 2016 ),
,
比如,斯乔伯格( 犛 犼 犫犲狉 犵2007 )指出,具有消极情感的个体对环境风险
的感知更强。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于愤怒、害怕等情绪特征,尚未有专
门针对环境风险感知的情感塑成的系统研究。事实上,环境情感在内
涵和外延上不同于一般情感(王建明, 2015 ),它对环境风险感知是否存
在显著影响,影响效果如何,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而“文化影响论”的
解释逻辑也缺乏来自中国语境下的实证研究。
第二,纵览已有文献,学界虽然从三个独立视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探讨,但鲜见融合三种解释逻辑的系统性研究。换言之,环境风险感知
的影响因素的三种解释逻辑没有实现有效融合。究竟哪一些因素塑成
公众的环境风险感知差异,还没有形成定论。事实上,环境风险感知的
形成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及风险、个体、社会文化特征等综合作用的结
果。只有将多种解释逻辑结合起来,系统地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在形塑
民众环境风险感知中的角色,才能获得更为逼近现实的理论认知。此
外,每一种解释逻辑的理论饱和尚未进行系统检验,还可能存在对解释
要素的疏漏,这也是本文力图进行弥补和突破之处。
第三,即使有研究指出,公众的环境风险感知是个体特征、风险特
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等多变量的共同作用,但已有的对环境风险感知的
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对环境风险
感知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内在影响机理,以及不同因素
对民众环境风险感知“贡献”的几率等问题,都还没有深入探讨。比如,
柴永进(音译)( 犆犺犪 , 2004 )指出,核知识水平等个体特征,潜在灾难性
和可控性等风险特征,以及管理信任等社会文化特征是影响环境风险
· 2 1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