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91
社会· 2018 · 1
张与贸易发展两个阶段。前者使得大量原先的“化外之民”逐步被整合
到国家的权力体系之内,成为为王朝政府当差纳粮的编户齐民。此后,
科举制度的推行、新兴乡绅阶层的出现导致土著社会的逐渐转型。从
明代中后期开始,因长距离贸易的发展,区域内的人口流动日趋频繁,
广东商民成为西江沿岸各大城市及墟市的重要力量。这两大因素使地
处两广交界的梧州城发生重大社会转型,这一转型过程被全息式投射
到梧州城的火政上。本文希望在细致梳理明清时期梧州城火政问题流
变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段西江流域的社会变迁产生新的认识。
二、大藤峡“瑶乱”与梧州城官僚体系的变动
本文讨论的梧州城即现今梧州市的河东一带,明清时期为广西梧
州府与苍梧县的衙署驻地。梧州城位于两广交界,为浔江、府江、西江
三江汇集之处,大江环绕,背靠大山,城市空间较为狭小,在军事上属易
守难攻之地。在漫长的帝国时期,梧州城一直是帝国维系南疆统治的
政治、军事重镇。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梧州城每岁火灾无常,为当地
社会生活 最 严 重 的 威 胁 之 一。事 实 上,早 在 明 嘉 靖 四 十 五 年 ( 1563
年),苍梧道佥事林大春就注意到梧州城的火灾问题:
梧州为东南重镇,实两省冠裳之会,三军所出,四民聚焉。
然其地僻在西鄙,非通都大郡。其俗尚简朴,无高堂华屋之
观。盖自官府学宫之外,率多竹庐以蔽风雨。每间岁,旱烈辄
焚烧,数百家俄顷而尽。居民常望见火荧荧从屋脊起,遂谓天
灾,莫可幸免。巳复结竹,环居如故,以为常岁。(汪森, 1999犪 :
卷 44 )
林大春的寥寥数语勾勒了梧州城内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华
南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彼时梧州城虽为“东南重镇”,但“非通都大郡”,
商业未兴。梧州城内火灾频繁的原因在于南方炎热的天气与当地居民
结竹为居的生活方式。此外,林的文字揭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信息,即
当时梧州城的火灾不仅威胁到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关乎区域秩序
的稳定。
上文所引出自林大春的《肇造全镇民居碑》,这是记录梧州城火灾
最早的历史文献,而《明实录》中关于梧州城火灾最早的记录为万历五
年( 1577 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 1962 : 1418 )。从上文所引材料中
· 8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