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225

社会· 2018 · 1

   如,即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其收入和晋升也与父母的社
   会经济地位、城乡出身等先赋性因素存在密切的关联(林易, 2010 ; 犔犻 ,
   犲狋犪犾. , 2012 ;李骏, 2016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教育扩张也并未显
   著改善代际流动机会(杨中超, 2016 )。总之,在当今中国,先赋性因素
   和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似乎在每一个环节都交织在一起。就
   个体的生活机会而言,很难说清到底是先赋性因素更重要还是自致性
   因素更重要。况且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不一致的
   状况,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公众的主观阶层认知与其客观阶层地位存
   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高勇, 2013 ;范晓光、陈云松, 2015 )。
       拼爹重要,还是拼搏重要?从经验层面来看,这一问题反映了公众
   对生活机会和代际流动的感知和判断,不仅在微观层面影响着人们的
   成就和幸福,更在宏观层面反映出公众对当下中国收入分配合法性的
   看法,影响着国家再分配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稳定。在个体层面,作为
   评估社会事实的内隐指导,对绩效分配原则的感知和判断影响着人们
   努力的方向和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相信依靠个人教育和努力
   等内在因素能够取得成功的社会成员,通常具有更大的野心抱负、更好
                                                     ,
   的学业表现以及更高的社会成就( 犔犲犳犮狅狌狉狋犪狀犱犔犪犱狑犻 犵1965 )。在社
   会层面,对生活机会影响因素的判断形塑着公众对社会分层结构的看
   法、对收入不平等的态度以及对再分配政策的偏好等政治倾向和态度。
   研究表明,认为个人财富和成就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程度、能力、努力程
   度等自致性因素的社会成员通常会支持现行的社会分层体系,反对倾
   向于穷人的再分配政策;而认为个人的生活机会主要受外因(如家庭出
   身、性别、种族、社会结构因素等)影响的社会成员往往不满于现行的社
   会分层体系,对收入不平等的容忍程度更低,更支持倾向于穷人的再分
   配政策( 犓犾狌犲 犵 犲犾犪狀犱犛犿犻狋犺 , 1986 ; 犑犪犻犿犲犆犪狊狋犻犾犾狅犪狀犱犕犪狉 狇 狌é狊犘犲狉犪犾犲狊 ,
   2014 )。
       因此,系统地了解公众对绩效分配原则的感知和判断,尤其是公众
   关于家庭背景与个人教育及努力的相对作用的看法,对于深化分配制
   度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具有全国代
   表性的调查数据的分析,探索性地了解当前中国公众对绩效分配原则
   的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
   个人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其对绩效分配原则的感知;第二,市

    · 2 1 8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