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9 - 《社会》2017年第6期
P. 229

社会· 2017 · 6

   广泛应用于 各 种 大 型 调 查 (吴 琼, 2014 ),题 材 涉 及 残 疾 ( 犓犪 狆 狋犲 狔 狀 , 犲狋
  犪犾. , 2007 )、自 评 健 康 ( 犛犪犾狅犿狅狀 , 犲狋犪犾. , 2004 )、健 康 不 平 等 ( 犅犪 犵 狅犱 ’
   犝狏犪 , 犲狋犪犾. , 2008 )、工作满意度( 犓狉犻狊狋犲狀狊犲狀犪狀犱犑狅犺犪狀狊狊狅狀 , 2008 )、生
   活满意 度 ( 犓犪 狆 狋犲 狔 狀 , 犲狋犪犾. , 2010 )、政 治 效 能 感 ( 犓犻狀 犵 犲狋犪犾. , 2004 ;
                                                    ,
   犓犻狀 犵犪狀犱犠犪狀犱 , 2006 )等诸多方面。在中国的社会调 查实践中, 2009
   年的“全国公 民 意 识 调 查”、 2011 年 的 “中 国 健 康 与 养 老 追 踪 调 查”、
   2012 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等都开始尝试应用这种方法对主
   观性较强和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进行测量(吴琼, 2014 )。
       前文提到,人们在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做出主观评价时,会受到周围
   社会成员和所处社会环境中文化规范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发现,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人们对主观社会地位的感知( 犈狏犪狀狊犪狀犱犓犲犾犾犲 狔                        ,
   2004 ; 犃狀犱犲狉狊犲狀犪狀犱犆狌狉狋犻狊 , 2012 )。虽然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
   紧密,但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于主观社会地位的认知
   ( 犔犻狀犱犲犿犪狀狀犪狀犱犛犪犪狉 , 2014 )。通过对欧洲国家主观社会地位的研究发
   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主观社会地位认知非常重要,即富裕国家的
                                                       ,
   公民会感觉到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更高( 犈狏犪狀狊犪狀犱犓犲犾犾犲 狔2004 )。对
   于中国社会来说,由于地理上的幅员辽阔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不
   平衡,使得不同地区的居民在主观社会地位认同上出现地域性差异,吴
   琼( 2014 )的研究针对这一点已经应用“虚拟情境锚定法”进行了初步探
   索。本文希望在此基础上,更加详尽地应用该方法,深入讨论不同的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由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 1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居民对主观社会地位的
   评价有不同的标准和参照尺度。
       由于社会中存在的差异与不平等造成个人之间的距离,所以才使
   得主观社会地位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 犛犻狀 犵 犺犕犪狀狅狌狓 , 犲狋犪犾. , 2003 )。
   根据“参照群体理论”,人们通常主观地从周围抽取相似的个体,形成对
   社会结构的认识。以往研究显示,教育、职业与收入是人们判断社会距
   离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 犔犻狀犱犲犿犪狀狀犪狀犱犛犪犪狉 , 2014 )。同时,社会发
   展不同阶段的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结构也不同,从而使得不同社会经
                                                       ,
   济变量对主观社会地位的影响也会不同( 犈狏犪狀狊犪狀犱犓犲犾犾犲 狔2004 )。 20
   世纪 80 年 代 以 来 中 国 社 会 的 巨 大 转 型 ( 犠犪犾犱犲狉 , 1989 ; 犖犲犲犪狀犱
   犕犪狋狋犺犲狑狊 , 1996 )给整个社会的结构造成巨大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 2 2 2 ·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