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社会》2017年第6期
P. 225
社会· 2017 · 6
犪犾. , 2003 ; 犛犻狀 犵 犺犕犪狀狅狌狓 , 犲狋犪犾. , 2003 ; 犇犲犿犪犽犪犽狅狊 , 犲狋犪犾. , 2008 )、教育
( 犇犲狊狋犻狀 , 犲狋犪犾. , 2012 )、政治态度( 犔犻狀犱犲犿犪狀狀犪狀犱犛犪犪狉 , 2014 )等一系列
社会行为及后果都有十分显著的关联。因此,对社会成员主观社会地
位进行考察也是社会分层领域一直关注的议题之一(李春玲, 2005 ),对
其进行准确的测量及研判对理解相关的社会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犓狉犻犲 犵 犲狉 , 犲狋犪犾. , 1997 )。
在一个运行平稳和变迁并不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的客观
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社会地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犚.犑犪犮犽犿犪狀犪狀犱犠.
犑犪犮犽犿犪狀 , 1973 )。但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过往研究表明,人们的主观社
会地位认同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不一致的现象十分普遍( 犚.犑犪犮犽犿犪狀
犪狀犱犠.犑犪犮犽犿犪狀 , 1973 ;李培林, 2005 ;范晓光、陈云松, 2015 )。有研究
发现,总体上来看,与不断提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相比,中国居民的主观
社会地位认同相对偏低(李春玲, 2004 ;韩钰、仇立平, 2015 )。我们认
为,要想考察中国居民的主观社会地位认同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之间
的关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
迁,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呈现
“固化”(陆学艺, 2004 )、“结构化”(李路路, 2003 )、“碎片化”(李培林等,
2004 )、“断裂”(孙立平, 2003 )等态势,社会变迁的激烈程度会影响人们
对自身社会地位认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以往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主
要是依靠单位类型、行政级别等十分明确的标准,而现在出现了教育、
职业、收入、财产等多元标准。主观社会地位认同也具有模糊性与复杂
性的特点,甚至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长期形成的阶级认同依然残存(冯
仕政, 2011 )。
这涉及对主观社会地位研究方法的挑战。虽然主观社会地位作为
重要的分析指标在许多研究中被经常使用(冯仕政, 2011 ),但很少有研究
注意到,主观社会地位既是一个主观测量,也是一个抽象概念。许多研
究表明,在社会科学的抽样调查中,对类似主观社会地位这种主观性较
强的抽 象 概 念 进 行 测 量 时 存 在 “项 目 功 能 差 异”( 犱犻犳犳犲狉犲狀狋犻犪犾犻狋犲犿
犳狌狀犮狋犻狅狀犻狀 犵犇犐犉 )问题,也就是说,不同应答者会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而
,
不是根据客观标准进行回答,这就使得回答的结果有“人际不可比性”
)(
,
( 犐狀狋犲狉 狆 犲狉狊狅狀犪犾犐狀犮狅犿 狆 犪狉犪犫犻犾犻狋 狔 犓犻狀 犵犲狋犪犾. , 2004 )。如果仅仅依赖受访
者的回答,就会有偏差与误解等潜在问题( 犛犲狀 , 2002 ),忽略这种测量误差
· 2 1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