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社会》2017年第5期
P. 126

革命的劳动伦理的兴起


           狄德建是 一 个 工 人 8 ,他 思 想 落 后,不 满 当 时 的 生 活 状
       况,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达不到目的时,就采用对待资本家
       的办法来对待我们的国营企业,与领导闹对立,甚至煽动一些
       思想落后的工人怠工,影响极坏。边区联防部队司令员贺龙
       听到这个事后,非常恼火,提出要枪毙他。开始,边区总工会
       派我去调查这件事。我看事关重大,一个人负不起这么大的
       责任,就去找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同志,请他派人来
       农具厂解决这个问题。邓发同志派中职委委员李颉伯前来,
       我们俩在这个厂前后呆了 48 天,认真处理这一事件。
       上述引文中提及的李颉伯( 1988 )进一步对“狄德建事件”的处理以
   及发现模范工人赵占魁的过程做了如下回忆:
           中央派我去解决问题,我去的办法是争取群众。……我
       和章萍同志一个人一个人,几个人几个人地去谈话,一个班一
       个班地去做工作,争取了群众,说服了群众,最后把大多数群
       众都争取过来了。……给工人的教育尽讲一些教条主义的东
       西,工人肯定是听不进去的,我们要用活人活事做教材。我们
       问工人:“你们说说看,你们兵工厂哪个人表现最好呢?平时
       表现最好,而且是在狄德建闹事期间,表现最好的人是谁?”大
       家都说是赵占魁。赵占魁当时是这个厂翻沙股的股长,以后
       我们总结了他的经验。
       “狄德建事件”最终彻底改变了两个工人的命运:带头闹事的狄德
   建于 1942 年 7 月 17 日被“交军法处处办”(全总工运史研究室资料,
   1988 :第三部分),“表现最好的”赵占魁 9 则引起了边区总工会、中共中
   央职委和毛泽东等的高度重视,马上被当做工人学习的“活”教材。
       处理了“狄德建事件”以后,中共中央职委和边区总工会马上协助


   8. 据时任农具厂副厂长的汤钦训( 1988 )回忆:当时农具厂只有狄德建一个人会生产起爆药
   的技术(即步枪子弹和手榴弹起爆的药),别的工 人 还 不 会 做。因 此,他 不 是 一 名 普 通 的 工
   人。———引者注
   9. 赵占魁( 1896 — 1973 )出身于山西定襄县的贫农家庭, 17 岁即学铁匠,先后在太原及同蒲路
   工作了二十余年。太原沦陷后,即南下到西安,听说延安是工人出头的地方, 1938 年 9 月便
   由安吴青训班转道来到延安,入抗大职工队学习,同年 12 月在该校入党。后又转入职工学
   校,学习两个月,即调到农具工厂工作。因工作积极负责,充任工人不久即调任翻砂股股长
   (参见解放日报社, 1942犪 )。

                                                          · 1 1 9 ·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