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128

代际累积与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不平等


   更有利于社会上层,它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强化了贫富分割。
   刘祖云和毛小平( 2012 )基于 2010 年广州市千户问卷调查进一步阐明
   了住房不平等与社会贫富差距的关系,即中国城市住房分层既反映社
   会贫富分化又可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因此,探讨住房不平等问题对于
   抑制社会贫富分化、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住房不平等问题与中国社会转型和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密
   切相关。由于中国社会转型最初是一场自上而下推行的市场化改革,
   处于改革背景中的住房体制转型也受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制约。
   前者掌握着住房福利资源再分配的权力,体现住房的福利属性;后者则
   建立了住房市场中的效率原则,强调个体人力资本对住房获得的重要
   性,侧重发展住房的商品属性。住房分层研究的“市场转型理论” 1 视
   角中,关于权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回报变化的争论(刘欣, 2005 ;马忠东
   等, 2010 ;边燕杰、刘勇利, 2005 )以及住房属性问题的讨论(周运清、向
   静林, 2009 )由此产生。除了关注社会转型如何导致住房资源的属性及
   其获得机制的变化外,住房不平等现象背后的住房阶级分层也受到研
   究者的重视(刘祖云、毛小平, 2012 ;林双凤, 2012 )。同时,不少学者直
   接研究住房制度改革的过程、特点与住房不平等的关系(李斌, 2009 ;武
   中哲, 2010 )。以上研究大多侧重于分析住房分层形成的社会背景、制
   度结构和影响机制等宏观因素,为厘清复杂的住房问题提供了整体性
   的研究视角。
       关于中国住房不平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另外一个传统,即强调微观
   层面的个体因素在住房分层中发挥的作用。该视角的理论出发点是个
   体生命历程理论, 2 近年被用于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中,分析市场转型
   通过对个体生活机遇的影响导致的社会不平等(李强, 1999 ;陈那波,


   1. “市场转型理论”最初由倪志伟( 犖犲犲 , 1989 )提出,用以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与社
   会分层问题,其假定国家再分配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并形成了两种不同
   的社会分层,同时,市场转型会使人力资本回报升值,而政治权力回报降低。此后,许多研究
   者从国家与市场互动的视角回应、修正并发展了倪志伟的观点。
   2. 生命历程( 犾犻犳犲犮狅狌狉狊犲 )是指一种由社会界定并按年龄分级的事件和角色模式,该模式受文
   化和社会结构历史性变迁的影响。这一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学者埃尔德( 2002 )
   对波兰农民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五个基本原则,即毕生发展、生命的时机、历史时间和事件、相
   互关联的个体和个体主体性。


                                                          · 1 2 1 ·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