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5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195
社会· 2016 · 4
地国家的阶级结构与阶级流动。
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地区政治经济分析文献来看,自矢内
原忠雄( 1985 )的“资本主义化”与“无产化”理论提出之后,后继的学者
争论的重心在于农业部门发展是否走向市场均衡(川野重任, 1969 ),日
本资本与台湾地区本土资本之间的竞争与发展趋势(涂照彦, 1991 ),以
及在“米糖相克” 1 的市场竞争之下,小农维生的生产模式是否得以顽
存(柯志明, 2003 )。主要的争论都集中在农业的产业结构或阶级对抗
的效应,除了少数对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工业化的描述性研究之外(张宗
汉, 1980 ),有关整体阶级流动或工业部门阶级结构的发展并没有可靠
的数据支持。
最近,新数据的积累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台湾地区的阶级
分析带来一线曙光。运用 2003 年以来“中央研究院”“历史人口研究计
划”建立的“日据时期户籍数据库”数据,本文将首次探索日本殖民统治
下台湾地区的阶级结构,并针对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相关政治经济文
献,验证当时阶级结构或阶级流动的理论假设。本文整理了台湾地区
12 个抽样村里共计约 18700 户户籍资料中对户长及父母亲的职业注
记,运用新韦伯派阶级分类法( 犈狉犻犽狊狅狀犪狀犱犌狅犾犱狋犺狅狉 狆 犲 , 1992 ),将当时
的台湾地区民众分为四类与七类阶级位置,分析不同出生世代的阶级
结构,并以多元逻辑回归统计模型估计其阶级流动的几率。
研究发现,无论在农业部门还是工业部门,越晚出生的世代(尤其
是 1895 年后的出生者),其无产阶级化的趋势越明显,而且糖业资本集
中的中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更明显;其次,工业部门的本土雇主与自雇
者大幅减少,显示日本垄断资本对台湾地区本土资本的竞争优势导致
台湾地区工商业部门的无产化;第三,农业部门人口比例衰退的趋势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后逐渐稳定下来,可能是“米糖相克”与家户生计逻
辑造成的结果;第四,一方面受“农业台湾”的日本殖民政策限制,另一
方面受家庭生计逻辑的影响,台湾地区的专业管理阶级或资本家在子
女分户时仍经常划分农地给后嗣,因此出现工业部门人口回流农业部
1. “米糖相克”指的是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地区稻米与甘蔗互相竞争农地的现象,由于
稻农多为小农或佃农,可以在甘蔗与稻米之间转作,如果米价上升便放弃种甘蔗,而糖厂则倾
向夺取更多农地并使用农业工人大量种甘蔗来压低制糖成本,“米糖相克”背后反映糖业垄断
资本扩张与农民的利益冲突与阶级结构的矛盾(柯志明, 2003 )。
· 1 8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