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44

向党靠拢,被党接纳:大学生入党问题研究


       入党可以说是一个 双 向 选择 的过程:首先 开始于 个 体 的 自 我 选
   择,有入党意愿的个体 需 要 主 动 递交 入党 申请 书;其次 是党 的 选择,
   党组织会通过 各 种 程 序 和 方 法 从 各 个 方 面 对 申 请 人 进 行 审 查 和 考
   核, 13 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申请人予以接纳。基于这个过程,有关党员
   发展的研究可以从 两 个 大 的方面 进 行考 察:一 是申 请 者。什 么样的
   人更有可能提出申 请?对 于 很多 研究 者来 说,这个 问题被转 化成了
   申请入党的动机问题。二是加入者(党员)。什么样的申请者更有可
   能通过筛选,最终获 准 加 入党 组织?这涉 及党 的选择 标准以 及标准
   的变化问题。
       根据程序,党员只能从提出申请的人之中产生,因此申请人群体界
   定了党选择成员的范围。就申请人方面来看,党所希望吸引的是与党
   的理念相合、品行突出的人, 14 即主观上认同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
   客观上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表现均比较出色的人。那么,提出
   入党申请的人是否满足这样的条件?现有的研究较少能够正面回答这
   个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数据,针对入党申请人的研
   究很少,大多数研究只能通过对党员(成功的申请者)各种资料的挖掘
   来 间 接 地 回 溯 其 入 党 时 的 状 况———主 要 是 思 想 状 况 而 非 客 观 表 现
   ( 犌犲狉犫犲狉 , 2001 ;甘桂阳、谢凌凌, 2009 ;向大顺等, 2012 ; 犇犻犮犽狊狅狀 , 2014 ;
   犜犻狋犿犪 , 犲狋犪犾. , 2004 )。另一方面,仅有的关注到了入党申请人的研究
   基本上都是针对国内高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15 的研究,这些研究同
   样采取间接方式,并且关注的主要是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其客观表现
   同样 因 缺 乏 资 料 而 难 以 涉 及 (郑 廷 友 等, 2007 ;赵 永 飞 等, 2011 ;
   潘荣新, 2008 )。
       通过对被访党员访谈资料的分析或者比较党员与非党员的历史与
   现实境遇,研究者们基本上都同意,在前苏联或者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
   国家,党员的入党动机很大程度上是实用主义(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前


   13. 具体的审核要求与过程,参见《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人民日报》 2014 年 6 月
   11 日第 6 版)。
   14. 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 犺狋狋 狆 :// 狑狑狑.12371.犮狀 / 2012 / 11 / 18 / 犃犚犜犐1353240237279676 _
   2.狊犺狋犿犾 , 2016 年 1 月 8 日检索)。
   15. 党组织对申请人进行初步筛选后(与申请人谈话、党支部表决等),部分申请人被确定为
   入党积极分子。具体参见《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见《人民日报》 2014 年 6 月 11 日
   第 6 版)。

                                                           · 3 7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