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社会》2015年第6期
P. 156

障碍研究论述与社会参与:无障碍、通用设计、能力与差异


   明了普同性原则在真实社会中的应用状况。这也是当年左拉的主要主
   张,即惟有社会认同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使软硬件设备将各种
   功能状态的用户需求充分纳入设计之中,才能真正消除所谓的社会排
   斥、歧视与标签效果。台湾地区高铁公司的例子充分说明,当社会将无
   障碍使用和进出各种场所与设施的权利社会责任化之后,才能真正消除
   身心障碍者的社会参与障碍。
       另外,就设计过程中个体之间差异特质的处理来说,现代科技的运
   用也可以解决以往需要特别将门的宽度扩大的问题。例如,采取感应
   式开门的方式,无论对轮椅用户或视觉障碍者来说,都减少了无法开关
   门的问题。高铁车站的各入口设计也是一个好的例子。又如,随着当
   代计算机和相关科技的普及与进展,未来有不同需求的群体也愈来愈
   容易利用科技,提升使用互联网的机会。真正的社会参与不只是外出
   而已,还包括互联网的使用等。这些科技的使用都不具有物理设计的
   真正排他性。对身心障碍者与特殊使用者来说,科技使用的门槛愈低,
   可近性愈高,社会参与几率就愈大。总结来看,本文的概念如表 1 所示。


               表 1 :不同障碍论述的设计概念与公共责任及政策
      障碍论述       设计概念(参数挑选)           实践责任          公共政策手段
                     无障碍设计
      社会模式                          政府、社会制度         政府税收支出
                   (以障碍者为主)
                     通用设计
      普同模型                        社会、政府及所有人 未说明确定的税务来源
                (以最大多数使用者为主)
                     能力促进
   能力与差异取向                            社会、政府     政府税收支出、补贴、补助
                (以最需要的障碍者为主)

      无障碍设施与相关政策在台湾地区被归为特殊人口的特别政策。
   反观其他国家和地区过去将近四五十年的演进,目前大都采取通用设
   计原则。无障碍只是降低使用门槛的第一步,将特殊需要与个体之间
   的差异特质纳入设计之中,使障碍者真正融入社会成为目前的发展趋
   势。我们对社会成员的想象,也应摆脱“特殊人口”给予特殊待遇的思
   维,这样才能消除身心障碍团体认为自己遭受歧视与不公的感受。身
   心障碍人口的问题经过过去将近 50 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趋
   势之下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希望未来国内社会学界能抱持更为开放
   的想法,将身心障碍人口的研究议题由以往局限于少数人口特殊问题

                                                          · 1 4 9 ·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