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8 - 《社会》2015年第4期
P. 168
文化因素对人口流动的长期影响:基于中国历史经验的实证分析
基因距离作为地区间文化差异的度量指标,同时结合中国历史上长时
期移民数据,采用双边模型框架,就文化差异与大规模人口迁移之间的
因果关系进行识别,提供实证证据。
将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其幅员辽阔、地理环境
复杂,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二是其历史具有连续性、长期性、稳定性,为
考察文化变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三是尽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活动多发
生在省际之间,但从移民规模来看,远远超过近代欧洲和美洲的移民活
动。这使得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移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成为世界
移民史中不能忽略的问题。 2 最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活动对于理解
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葛剑雄等, 1992 ),
例如,如何理解唐宋之际人口与经济重心在空间上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
域的转换,边疆移民与中国大一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
本文的假设是:随着地域间文化的不断扩散,文化差异逐渐被改变;
当某一地区人口受到移民压力时(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等),文化差异对
移民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人口将会流向具有相似文化的地
区,较小的文化差异将会导致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检验该假设,根
据现有保存下来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和社会经济信息,本文构建了唯一
的一个时间跨度达 1200 年、包含中国核心区域 18 个省的省际面板数据。
通过采用双边移民模型进行考察,本文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时
期,利用姓氏基因距离度量的文化差异同地区间移民率均有显著的负向
关系,即地区间较小的文化差异带来了两地间较大的人口流动。这一结
果即使在控制地区间发展水平、地理因素等差异后依然稳定。这也为理
解中国历史上长期移民特征提供了帮助。首先,从移民的方向来看,在
一千多年的人口迁移过程中,人口主要流动方向是从北向南,但是随着
统一帝国的出现(特别是明代之后),边疆移民成为移民的主要内容。
其次,从移民规模来看,分裂割据时期的移民规模大于统一时期。这些
发现进一步支持了部分移民史学者关于历史移民特征的推断(如葛剑
2. 例如,仅明朝初期的移民活动,规模就超过了 1000 万人(参见曹树基, 1997犪 ),而近代东北
大移民规模更大,甚 至 超 过 了 欧 洲 爱 尔 兰 大 移 民 和 美 国 “西 进 运 动”(参 见 犌狅狋狋狊犮犺犪狀 犵犪狀犱
犔犪狉 狔 , 2000 )。
3. 虽然人口史学家(如曹树基, 1997犪 , 1997犫 ;吴松弟, 1997 )早已对唐宋时期中国人口重心转
移、边疆移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这些讨论一方面缺乏可以量化的实证证据支持,另一方面缺
乏内在机制的讨论,而本文恰恰提供了一个地区文化差异与移民行为间关系的研究视角。
· 1 6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