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5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195

社会· 2015 · 3

   源。同时,朋友网络的建立通常依托于相似的价值观和共同经历,因而
   朋友之间的联系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精神和情感的支持。
       在社会交往方面,邻里互动反映了人们在居住社区中的社会网络
   关系。虽然随机截距模型证明了邻里互动频率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
   的正相关关系,但追踪数据的协方差分析结果并没有证明邻里互动频
   率对个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通过简单相关关系和分步加

   入自变量后发现,在协方差分析模型中, 2008 年社会网络规模和 2009
   年规模的变化对邻里互动频率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影响显著。在加入
   拜年网络规模变量以后,邻里互动变化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不再显著。
   这可能说明,拜年网络规模较大时,邻里互动也相对较多。邻里互动的
   频率可能并不直接对个人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因此,邻里互动的作
   用与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社会参与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分为正式的社会参与和非
   正式的社会参与。人们在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交流感情,
   相互提供帮助和分享快乐,从而获得自身福祉的提升( 犘狌狋狀犪犿 , 2000 )。
   本研究以数据为支撑,证明了非正式社会参与对生活满意度的积极作
   用。非正式社会参与包括打牌、聚餐、闲聊、参加书友会等多种形式,体
   现了人们闲暇活动的参与状况。
       为了甄别是闲暇活动本身还是闲暇活动中社会参与给人们带来了
   个人幸福感的提升,本文还引入了非社交性活动参与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非社交性休闲活动参与本身并没有带来个人生活满意度的
   提升,而与社会网络相连的非正式社会参与对个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
   的正向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闲暇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交
   往,或者说所建立的社会网络才可能是个人生活满意度提升的重要来
   源。在辛勤的工作之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理需要。娱乐中
   的集体活动加强了参与者之间的社会纽带,它的作用超出了单纯的生
   理休息(费孝通, 2006 )。非正式社会网络的组织性和目的性较弱,极具
   自发性和灵活性,它将网络参与者卷入了“心灵之旅”(帕特南, 2011 )。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非正式社会参与的作用,但它对生活满意
   度提升的具体机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扩大人们的社会活动空
   间,改善人们非正式社会参与条件,提升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将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 1 8 8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