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9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169
社会· 2015 · 3
的后,城乡类型仍然对环境关心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这至少说明,差别
暴露不是环境关心城乡差异的主要原因。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遭遇过
环境危害的人,其环境知识也会增加,进而会对环境关心产生间接影响。
据此,我们可以对“差别暴露理论”进一步拓展: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更
有可能遭遇环境危害的事实,首先会直接引起他们更加关心环境;他们
也会因为“久病成医”而具有更多环境知识,也会促进他们对于环境的关
心。对于城市居民是如何“久病成医”的问题,本研究的模型和数据还无
法提供详细的解释,但可以作为下一步的研究问题。
本研究选用“目前是否务农”测量带有依赖自然资源的职业,用“ 16
岁时的户口类型”测量社会化时期的居住地,以分别检验“差别职业理
论”和“差别体验理论”。数据显示,目前务农的乡村居民在环境关心的
部分面向确实比城市居民和不务农的乡村居民表现出更少的关心,但
16 岁前非农户口的城市居民并没有比 16 岁前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表
现出更多的关心,在部分面向,后者的得分甚至更高。进一步说,在控
制其他变量后,目前是否务农和 16 岁时的户口类型都对环境关心没有
显著的直接影响。这些结果与“差别职业理论”和“差别体验理论”的相
关描述都有很大出入。事实上,这两种理论在解释城乡居民环境关心
差异时都存在很多预设,并不符合一个好理论应有的“简洁性”要求。
例如,“差别职业理论”预设乡村居民因为从事资源开采性质的职业而
习得功利主义价值观,“差别体验理论”则预设乡村居民因为在自然环
境中长大习得一种“环境是上帝或大自然的作品”的观念,这些似乎都
是合理的推断,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功利主义价值观和“自然天成”
的观念必然会导致乡村居民对环境不关心的结果吗?国外一些研究已
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回答:从事自然资源开采性质的职业、农业生产以
及在乡村的成长经历,并不绝对会减少环境关心,有时还会促进人们更
,
加关心环境( 犉狉犲狌犱犲狀犫狌狉 犵1991 ; 犑狅狀犲狊 , 犲狋犪犾. , 2003 )。
研究发现,虽然务农的乡村居民环境关心水平最低,但这一结果很
有可能是因为与其他群体相比,农民拥有的环境知识较少和不经常接
触媒体而造成的。至于“差别体验理论”中阐述的在乡村地区的社会化
经历会降低环境关心水平的说法,数据并不支持。双变量的方差分析
( 犃犖犗犞犃 )结果甚至与该假设的描述方向相反。国内一些研究表明,在
中国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对于环境有着本土的内生知识体系(地方
· 1 6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