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社会》2014年第6期
P. 208

自评一般健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与自评一般健康和死亡风险的一致性关系的研究结果相对照,不
   少研究考察了自评健康指标在测量个体真实健康状况时可能导致的偏
                                                         ,
   误。例如,托 马 斯 和 弗 兰 肯 伯 格 ( 犜犺狅犿犪狊犪狀犱犉狉犪狀犽犲狀犫犲狉 犵 2002 )指
   出,在评估自评健康指标的效度时,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对每个被访者
   的“真实”健康状况知之甚少。他们利用美国健康与营养监测调查数
   据,比较了个体自报的身高、体重与客观测量的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
   系,由于后者只受随机测量误差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真
   值”。分析结果显示,与客观测量结果相比,自报的身高和体重具有系
   统性的测量误差,这些测量误差与个体特征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
   因而难以有效修正。他们还利用印度尼西亚家庭生活调查( 犐犉犔犛 )数
   据,分析了自评一般健康与其他生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发现自评一
   般健康确实包含了关于个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但同时也受到了个
   体特征与生活经历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地位、健康服务利用和关于怎样
   才算是“健康”的个人标准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被访者关于自评一
   般健康的回答结果。
       萨达纳等( 犛犪犱犪狀犪 , 犲狋犪犾. , 2002 )认为,对健康的界定标准、期望和
   认知过程存在差异严重影响了自评健康指标的跨人群可比性。基于对
   46 个国家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他们指出,男性被访者的自评一般健
   康往往好于女性;在部分非洲国家,不同年龄群体的健康自评结果甚至
   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明显与常识相悖。这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
   年龄群体关于自评健康的回答可能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由此严重影响
   了自评一般健康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可比性。即便在同一国家内部,不
   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健康自评也可能存在系统差异,例如,在以色列,尽
   管阿拉伯人比犹太人的预期寿命明显更低,各种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普遍更高,但他们的自评健康状况却好于后者( 犅犪狉狅狀犈 狆 犲犾 , 犲狋犪犾. , 2005 )。
       于尔海( 犑 狔 犾犺 , 2009 )从健康自我评价的社会心理过程出发,对这
   种回答行为的异质性现象进行解释。他指出,从问答心理的角度看,被
   访者在回答自评一般健康问题时,首先需要界定什么是“健康”,在不同
   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下,这一定义可能存在差异。其次,被访者会根据
   自己的界定从记忆中搜集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如疾病史、机体
   功能、肢体感觉等。当被访者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时,
   往往将自身情况与一个参照群体做比较,而到底选择怎样的参照群体

                                                          · 2 0 1 ·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