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社会》2014年第4期
P. 10

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


   级化的过程是怎样的?无产阶级化的路径在何种程度上塑造着中国的
   新工人阶级?第二代农民工有什么样的主观体验?他们又发展出什么
   不为第一代农民工所知的权力和抵抗形式?第一代打工者所经历的
   痛苦和创伤是否演化 成 一种 愤怒 和 怨恨,从而 导致了 第二代 农民工
   的罢工和集体行动?简而言之,在这一新工人阶级中,第一代和第二
   代之间的生存斗争 有 何 连 续性,又有 何不 同?本文 在试图回 答这些
   问题的同时,也将考察 工 人的 愤怒和 怨恨 政治 如何导 致劳工 行 动和
   集体抵抗。
       本文所说的第一代农民工是指那些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在
   八九十年代开始从农村到华南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地区工作的人,其中
   最早的一批是到深圳蛇口的玩具和电子工厂打工的女工( 犔犲犲 , 1998 ;
   犘狌狀 , 2005 );第二代农民工则是指在改革开放年代(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出生和成长,并于世纪之交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那部分打工者,
   也包括第一代打工者的后代,他们中有些是跟随父母在城市长大的。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这些在改革年代成长起来的新农民工在生活期
   望和行为方式上有自己的特点,对工作意义也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值得
   注意的是他们在集体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新动向。因此,所谓第二代
   农民工,实际上是由其“情感结构”和生活方式来界定的,他们的生活方
   式的特点是 更 倾 向 于 个 人 主 义 和 更 习 惯 于 城 市 的 消 费 文 化 ( 犇犪狏犻狊 ,
   2000 ; 犘狌狀 , 2003 ; 犢犪狀 , 2008 ;李培林、田丰, 2011 );经济负担较轻,对个
   人发展和自由有着更多的追求( 犑犪犮犽犪 , 2006 ;罗霞、王春光, 2003 );工作
   变换更为频繁,对工作的忠诚度不如上一代( 犛犿犻狋犺 , 犲狋犪犾. , 2004 );更
   为频繁的自发集体行动( 犔犲犲 , 2007 ;沈原、郭于华, 2012 ; 犆犺犪狀犪狀犱犘狌狀 ,
   2009 ),等等。此外,第二代农民工受过相对较好的教育,在物质上也相
   对宽裕,有较为开放的视野,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却不那么清晰。与第
   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经历着
   更加明显的 城 乡 分 裂、更 大 的 收 入 不 平 等,以 及 更 深 刻 的 社 会 排 斥
   (卢晖临, 2011 )。
       本文关注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身份认同的背后一直都
   存在一些结构性因素,但也一直都关涉行动者的能动性,正如森( 2009 :
   5 )所说,“在我们不同的归属与社会关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决
   定何者更为优先,哪怕只是在下意识地这么做”。从社会学角度看,所

                                                            · 3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