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151

社会· 2013 · 6

   2006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 犗犔犛 回归分析研究社区平均幸福
   感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该研究将“非常不幸福、不幸福、一般、幸福、
   非常幸福”分别赋值为“ 1 、 2 、 3 、 4 、 5 ”,然后计算社区的平均幸福感和个
   人幸福感。暂且不论社区层次变量和个人层次变量运用 犗犔犛 回归分
   析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单就对个人幸福感的编码方式而言,就存在强制
   设定不同幸福感相邻类别差距为 1 的主观假定。由于这种假设与现实
   是否一致本身就存在很大疑问,从而造成该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也同样
   值得怀疑。
       第二种方法通过 7 分类或 11 分类的利克特量表对幸福感进行测
   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第一种方法进行量化分析时的局限性,但也存在
   一些问题。如陈钊等( 2012 )将生活满意度近似于幸福感,并将“我对自

   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1. 强烈不同意,……, 7. 强烈同意”分别赋值为 1
   到 7 。运用这种赋值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时,可以部分避免第一种方法
   存在的局限性,更适合于使用统计模型进行分析。但是,这种方法与第
   一种方法一样,也容易受到自评异质性的影响,即由于每个人打分时的
   评判原则或标准不一样,从而使得人们给出的幸福感评分之间的可比
   性会存在一定问题。以香港岭南年度幸福感调查采用的 11 分类量表
   为例,假设甲乙两人同样给各自的幸福感评了 7 分,但在甲的幸福感评
   价体系中认为 6 分(含)以上就称得上幸福,而乙则认为 8 分(含)以上
   才是幸福的。因此,由于甲乙两人对个人幸福感评价的基准不一致,同
   样的 7 分,甲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乙则认为自己不幸福。因此,如果
   不对自评异质性问题进行统计控制,直接运用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会存在一定问题。 2
       第三种方法,即采用复杂量表对幸福感进行测量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幸福感测量的复杂量表大多专门针对某一特定情境(如特定人群、
   特定地区、特定时期)而编制,由于对特定情境的强依赖性使得其外在
   效度和可推广性不高。虽然已有的复杂量表(如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内
   部一致性容易评估,但其外在有效性却无法真正测量。二是虽然尚未
   发现运用一个简单问题对幸福感进行测量(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


   2. 虽然采用多元回归,通过控制个体特征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自评异质性问题,但统计控制
   本身作用比较有限,做不到对自评异质性的较大改善。

    · 1 4 4 ·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