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150
中国家庭幸福感测量
幸福五大类。
第二种方法是使用单个问题的 7 分类或 11 分类利克特量表进行测
量。如英国住户追踪调查通过询问“你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如何? 1. 非常
不满意,……, 7. 非常满意”来测量个体幸福感。“和谐社区与社会资本”调
查通过“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1. 强烈不同意,……, 7. 强烈同意”的 7
分类量表来测量幸福感;香港岭南年度幸福感调查( 狋犺犲犔犻狀 犵 狀犪狀犃狀狀狌犪犾
犎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犛狌狉狏犲 狔 狊2011 )则采用 11 分类量表对幸福感进行测量:“总的来
说,采用 0-10 的 11 分类量表, 10 代表最幸福,你有多幸福?”
与前两种方法通过一个问题来测量个人幸福感不同,第三种方法
采用复杂量表来测量幸福感。如香港家庭调查( 狋犺犲犎狅狌狊犲犺狅犾犱犛狌狉狏犲 狔
2009 )将国外的主观幸福感量表( 犛狌犫 犼 犲犮狋犻狏犲犎犪 狆狆 犻狀犲狊狊犛犮犪犾犲 )改编成中
文版本,采用“一般而言,我觉得自己: 1. 不是一个很快乐的人,……,
7. 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与我大部分同辈相比,我: 1. 不比他们更快
乐,……, 7. 比他们更快乐”、“有些人一直很快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
他们都 热 爱 生 活 并 从 中 得 到 满 足。 用 这 些 话 来 形 容 你 有 多 贴 切?
1. 很不贴切,……, 7. 十分贴切”、“有些人经常不快乐,虽然他们并不
抑郁。用这些 话 来 形 容 你 有多 贴 切? 1. 很不 贴 切,……, 7. 十 分 贴
切”共 4 个问题,每个问题均采用 7 分类的利克特量表进行测量,通过
对 4 个问题得分的汇总得到幸福感最终评分。
对幸福感进行测量的这三种方法均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种方法仅
将幸福感分为诸如“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一般、较不幸福、很不幸福”几
大类,不仅不同类别之间的真正差异无法测量,而且在具体定量分析中
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如罗楚亮( 2006 )基于 2002 年全国城乡居民住户
调查数据,以个人幸福感主观评价为因变量,运用 犔狅 犵 犻狋 模型来分析个
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对因变量进行赋值时,将幸福感分类中的“非
常幸福”和“比较幸福”赋值为 1 ,而将“不好也不坏、不太幸福、很不幸
福”赋值为 0 。这样就人为强制设定了“不好也不坏”这一选项为“不幸
福”类别,与“不好也不坏”选项的本意并不一致,因此采用这种编码方
法并运用 犔狅 犵 犻狋 模型所得结果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1 刘斌等( 2012 )运用
1. 虽然有文献( 犘狉犪犪 犵犲狋犪犾. , 2004 )表明,就统计推断而言,采用 犔狅 犵 犻狋 或 犘狉狅犫犻狋 模型与采用
犗犔犛 模型所得结论等价,但在未经更多数据检验的情况下,该结论需要谨慎使用。
· 1 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