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148

中国家庭幸福感测量


   评估,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内在效度。利姆( 犔犻犿 , 2008 )利用已有研究
   文献,比较了用 4 分位、 5 分位、 7 分位和 11 分位利克特量表在幸福感评
   分方面的差异,并通过已有数据证明 11 分位利克特量表测量的幸福感
   评分要显著高于用 4 分位和 7 分位量表所得评分,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波比特等人( 犅狅犫犫犻狋狋 , 犲狋犪犾. , 2005 )则构造了县级层次的幸福感指数。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一般可分为个体因素和家庭、社区或国家等中
   观及宏观层次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方面,一般集中于探讨性别、年
   龄、婚姻、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宗教信仰等与幸福感
   的关系,如威尔森( 犠犻犾狊狅狀 , 1967 )详细分析了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差异
   性;伊斯特林( 犈犪狊狋犲狉犾犻狀 , 1974 , 2001 )对主观幸福感与经济收入的关系
   进行了研究。在中观及宏观方面,哈勒和哈德勒( 犎犪犾犾犲狉犪狀犱犎犪犱犾犲狉 ,
   2006 )利用分层模型( 犺犻犲狉犪狉犮犺犻犮犪犾犾犻狀犲犪狉犿狅犱犲犾 )研究了社会经济结构对
   个人幸福感的影响,认为经济不平等状况、政治民主进度、社会关系密
   切程度等均会影响个人幸福感。杨扬( 犢犪狀 犵2008 )利用分层的年龄—
                                          ,
   时期—队列方法( 犺犻犲狉犪狉犮犺犻犮犪犾犪 犵 犲 狆 犲狉犻狅犱犮狅犺狅狉狋 )研究了社会不平等对
   个人幸福感的影响,认为社会性别、种族和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对个人幸
   福感会产生显著影响。
       近年来,国内对幸福感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一般集中于探讨户籍制
   度、就业状况、经济收入等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罗楚亮( 2006 )、
   陈钊等( 2012 )研 究 了 户 籍 状 况 对 人 们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影 响。 王 鹏
   ( 2011 )、刘斌等( 2012 )则分别研究了居民收入差距、社区平均幸福感与
   个人幸福感的关系。
       目前,在幸福感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与国外相比,国内
   对幸福感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探
   讨,对幸福感测量的研究很少。二是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个人幸福感,
   对家庭幸福感的研究很少涉及。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是“家本位”,家庭
   生活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与其他国家相比,测量家庭幸福感在中国具
   有更加重要和特殊的意义。三是数据收集方面,国内有全国代表性的
   概率样本数据还比较少,尤其缺乏专门针对家庭幸福感的全国样本。
   四是无论对个人幸福感还是家庭幸福感等主观评价指标的测量都有非
   常大的改进空间,由于设计的缺陷或缺乏科学性,很难得出可靠的测量
   结果。针对现有研究的这些不足,本文将从测量方法和实际操作两方

                                                          · 1 4 1 ·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