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31
社会· 2013 · 5
果是排斥、压制那些抵制政治共同体的主流价值的边缘个人或群体。
因此,处于与权力中心相对的边缘群体,虽然一时无法形成反抗主流公
民身份制度的集体行动,但时刻对地方、部族、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意义
与价值有着自己的心理认同,即拒斥性的公民身份认同。这两种类型
之间维持一种动态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当合法化建构的公民身
份认同处于强势时必将极力消解后者的力量和影响,以此实现政治共
同体的高度整合与一体化。然而,当主流的权力体系陷入困境或衰退,
拒斥性公民身份认同就可能在地方社会活跃起来。随着拒斥性公民身
份认同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必然产生重新规划的公民身份认同,试
图以此取代合法化建构的公民身份认同。由于该概念在西方学术界仍
在发展中,从笔者有限阅读的已有经验材料来看,国家层面上的合法化
建构的公民身份认同依然处于主流地位。然而,如今在发达国家的民
族认同主要面临宗教认同与地方文化认同的挑战,而这一问题在正处
于现代国家建构阶段的第三世界国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重新规划的
公民身份认同主要表现为,欧洲社会科学家们试图建构一种欧盟公民
身份认同,剥离公民身份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而取代民族国家既
定的公民身份认同模式。
公民身份认同的内部分形也对其外部的公民身份制度、行动与教
育这三个维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合法化建构的公民身份认同有利于巩
固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现代公民身份制度、合法有序的公民实践
参与和既有的公民身份教育体制,可以调整或强化政治权力对公民各
项权利与义务的主导或支配地位;拒斥性的公民身份认同旨在批判和
抵制近代以来的西方公民身份观念与制度,采取反普遍主义认同的行
动策略,旨在以“公民”的名义,复兴长期被压制的宗教信仰、地方族群、
地方文化等领域的身份认同,相应地,多元多层的公民身份认同趋势前
所未有地冲击着现代公民身份教育体制及其学校教学的理念、目的与
方式;重新规划的公民身份认同旨在取代既定的公民身份制度结构和
教育理念,这在心理与观念上对公民身份行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民身份认同主要是公民身份研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复兴之后产
生的新议题,它的形成是由公民身份研究与认同研究两个热门议题相
互冲突或交叉或部分结合的结果,成为诸多社会政治理论与思潮新近
争论的聚焦点,跨越规范与经验的诸多学科领域。公民身份认同议题
· 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