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社会》2013年第4期
P. 62

社会流动与政治信任


              另一方面,城市中个人生活条件的异质性比农村大,贫富差距更悬殊,
              这会导致城市居民更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降低他们的
              政治信任度。另一种解释是基于“批判性公民理论”( 犮狉犻狋犻犮犪犾犮犻狋犻狕犲狀
             狋犺犲狅狉 狔 ),该理论认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教育水平
              的提高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批判性意识,导致“评判性公民”的产生,他们
              对政治权 威 倾 向 于 持 批 判 怀 疑 态 度,这 降 低 了 他 们 对 政 府 的 信 任
                                ,
              ( 犖狅狉狉犻狊 , 1999 ; 犠犪狀 犵2004 , 2005 )。受以上这些可能效应的混合影响,
              中国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对政府持更加不信任的态度。
                  表 7 中还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虽然向上流动的经历、感知和预
              期都显著提高了个人的政治信任度,但那些经历了向下流动的人持有
              的政治信任度与未流动的人相比并没有显著减少。这表明,那些经历
              向下流动的人没有显著降低他们对政府的信任。这或许是因为在调查
              时他们并没有把自身生活状况恶化和社会经济地位下降的原因归咎于
              政府,也或许是因为他们相信这只是自己面临的暂时困境,未来境况就
              会有所好转,因而这种向下流动没有显著影响他们对政府的态度。这
              也从另一个侧面部分地解释了中国民众为何具有较高的政治信任。
                  其次,模型 5 中“向上流动”的系数比其他模型中的同类系数更
              大,显著性水平也更高。这说明,个人对向上流动的期待会较强地影响
              他们的政治信任度,也即那些预期自己在将来可以过上更好生活和实
              现向上流动的人,相信政府能够为他们美好希望的实现提供更多机会
              和营造更有利的环境,因此支持和信任政府。这说明,确保民众不丧失
              实现向上流动的希望对维持他们的政治信任和保持社会稳定十分重
              要。近期的研究也表明,中国民众对未来生活持有的持续乐观的预期
              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社会在经历巨大政治经济转型过程中仍能保
              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犉狉犻 犼 狋犲狉狊 , 犔犻狌犪狀犱犕犲狀 犵2012 )。
                                                    ,
                  五、结论与讨论

                  1949 年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人们的社会经济
              地位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国在经济绩效方
              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宏观经济发展的微观体现就是公民日常生
              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向上流动的增加。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化,之前僵化的单位身份等级制的基础也逐步被削弱和瓦解,促

                                                                     · 5 5 ·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