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120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劳工收入差异与分解


              珠三角模式 1 、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宋林飞, 2009 )。而学者们关注各
              种发展模式成功经验时,不同模式下的劳工待遇问题却被忽视了。学
              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劳工的研究汗牛充栋,亦不乏关于劳工状
              况的区域比较研究的优秀成果(万向东、刘林平、张永宏, 2006 ;万向东、
              刘林平, 2007犪 , 2007犫 ),但是大多忽视了各种发展模式与劳工处境之间
              的关系问题,很少有研究将发展模式与劳工遭遇结合起来。需要追问
              的是,如果三大模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样板,那么不同模式下劳工的
              处境有什么差异?如果在“低成本”发展战略 2 下,处境难以令人满意
              是劳工普遍的命运,那么,三大模式中哪一种模式对劳工待遇与权益的
              改善相对更为有利?
                  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将从发展模式的视角关注不同
              模式下劳工的命运。为使文章的研究主题更为集中,本文将主要比较
              珠三角、苏南和浙江三大发展模式对劳工收入的影响,探求影响劳工收
              入的原因与机制。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三大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研究者关注中国经济区域发展时,提出了诸多模式,比如顺德模
              式、中山模式、深圳模式、东莞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台州模式、苏
              州模式、无锡模式等等。 3 这些模式被总结为三大模式,即珠三角地区
              的“珠三角模式”,长三角地区的“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三种模式
              各有鲜明特点,代表不同的发展方式。以深圳、东莞和顺德为代表的珠
              三角模式是改革开放政策“先行先试”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大规
              模地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推动本地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同时,
              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因
              此在政策与外资带动下的珠三角模式被视为典型的外源型经济(刘焕
              泉, 2003 )。而以温州和义乌为代表的浙江模式“在缺乏政府和外商直
              接的大规模投资推动条件下取得了高增长”(郑勇军, 2001 ),因此被视


             1. 也称珠江模式,本文统一用珠三角模式。
             2. 关于低成本发展战略的阐述可参见高柏( 2006 )和王宁( 2009 , 2010 )。
             3. 相关综述与总结可参见张敦福( 2002 )。

                                                                    · 1 1 3 ·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