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6

党 政 研 究  2023 6








                               族群、 民族与国家: “中华民族”


                                              话语的理论追原



                                                        任剑涛




                      〔摘要〕民族国家存续中遭遇的一个基本难题,就是处理国内多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
                  这一问题与公民个人对国家的认同问题,构成现代国家认同的两个方面。在民族国家建构的过
                  程中,需要处理好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历史陈述与现实矫正等基本关
                  系。同时,需要在公民个人与民族群体两类社会行动者上面下功夫,以便维护国家认同。而
                  且,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讲,建构一种 “融合”机制,对国家认同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此机制,
                  指向两类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一是建立稳定的依法行政体制,以促进一国之内的个人与群体
                  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二是区分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的不同问题,让个人与民族的国家认同问
                  题和个人与民族的社会机遇划分开来。对中国来讲,在解决了基本方法理念、复合主体、相熔
                  机制这些话语问题以后,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便容易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族群;民族;个人;集体;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D63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8048 - ( 2023)06 - 0004 - 11



                 一、引言

                  在现代国家的比较审视中,只有那些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毋需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
             题,所有在多民族基础上构成的现代国家,都必须处理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只有这样才

             能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延续与发展。于是,族群 ( ethnics)、民族 ( nation)、国族 ( state
             nation)与国家 ( state)就构成现代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必须正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无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不仅是基于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这一事
             实,也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政治辨认与政策制定与执行而言
             的,更是基于民族间长期存在的社会政治磨合关系来讲的。因此,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而
                                                                           ①
             言,如何在国家范围内整合 56 个民族 ( nation),形成超越于这些具体民族之上的国族
             ( state nation),以保障国家机制 ( state)的稳定延续,就成为国家建构的关键问题。从上


                 〔作者简介〕任剑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① 被称为中国 “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结合中国实践阐述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的专著”、张尔驹
                    主编的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开篇即指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包括 56 个民族,以汉族
                    为主体”。参见该书第 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这种表述到今天还是通行的表述。
                 4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