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党政研究》2022年第1期
P. 9
二、制度文明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保障
众所周知,“社会制度只有公平、正义、合理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安
定富裕,人民才会拥护这个社会和制度”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而言,全体
〔 11〕
人民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享有管理国家、
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因此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中国制度文
明的本质要求和既定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实际上体现并指向这一要求和目
标。制度文明建设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在内的综合性制度建设,
惟其如此,才能筑牢制度根基和框架,为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结构性保障。
经济制度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为实现共同富裕提
供了根本性制度保障, “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
位” 。因而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 12〕
通过制度文明建设,遵循市场逻辑,破除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和束缚,充分释放公有制经
济的活力,尤其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
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以管资本为
〔 13〕
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等。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
公有制经济的联系、合作和竞争中有益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还要完善公有制经济与
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分配制度上,要将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经济
建设的成果惠及人民,突出地体现在分配问题上” ,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最关
〔 14〕
心、社会矛盾最集中的问题。由此看来, “能不能共同致富,涉及社会主义的分配制
度” 。实践证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
〔 15〕
能采用的最佳分配制度形式,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更多更好的物
质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但目前的分配制度客观上也会产生收入分配的不公
平,这就需要发挥政府再分配和社会第三次分配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把
“蛋糕”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无论何种分配均离不开制度文明建设,实
施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
系” 。通过法律、行政、财税等制度建设,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合
〔 16〕
理调节过高收入,消除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与此同时,完善制度引导、增强道德号
召和扩大文化影响,鼓励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团体从事自愿救助性捐赠、慈善事业和志愿
者行动等,扶危济困、回馈社会,对再分配发挥重要的有益补充作用。
社会制度上,按照照顾 “最少受惠者”原则,重点帮扶保障低收入群体,促进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通过制度文明建设,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为困难家庭减轻教
育负担,提升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逐步缩小职工与居
民、城市与农村的筹资和保障待遇差距;完善兜底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缩小救助的城乡标
准差异,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房子只住不炒
的正确定位,租购并举,分类施策,完善长租房制度,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毫无疑
问,促进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除了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外,还要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文化制度上,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内在包含了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通过制度文明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