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56
炮利模式,坚持以自强进行建国,当此路不通的时候,以康有为、梁启超等学者主张维新
派重心在于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做法,尝试以制度改良的方式,实现君主立宪制,以改造传
统的家国天下模式;当改良建国模式走不通的时候,先后出现了资产阶级宪政派倡导学习
西方三权分立的现代体制,主张以国会方式探索 “宪政建国”模式,以及孙中山倡导通
过 “五族共和”方式实现 “族群建国”,改造中国王朝国家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转型为
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上述一些国家建构模式探索,很难彻底改造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结构。由此,政党建国模式则成为了中国转型的新的历史出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
立,就将建构与建设现代国家作为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就在其纲领中明确强调: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步入使命勇于担当,率领全国各族人民
〔 28〕
通过 28 年的革命斗争,历经艰难险阻在东方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如何以现代性建设与发展国家,提出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政
治主张,有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主体性自觉意识产生,把政党力量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
探索之中并成为重要的引擎。“对于国家前进方向的掌控、国家面貌的塑造、国家发展道
路的选择、国家发展重大机遇的把握,以及国家制度的构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 作为使命型政党,给国家的发展规划未来方向并设定的大政方针,为国家建设与
〔 29〕
治理确定政治基础是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历史和现实都已然做出证明,保证国家沿着正确
方向前进的关键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深入理
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才能够对国家总体规划目标与总蓝图进行明确的认知和定位,
才能够对国家的建设与治理的整体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计划。
(三)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使命担当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人民群众为主要建设力量
的伟大路径,成功打破了传统模式下以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模式和话语。中国共产
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 70 多年来,尽管有过挫折与困难,但是党始终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发展相结合,同时还借
鉴学习了西方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了辉煌
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中国特有的现代化道路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与中国
发展能够有机结合,表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仍然有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为一些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中国经验与中国借鉴,为现代国家的建设与探索贡献了中
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在推进现代化道路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勇于使命担当坚持以制度
优势推进国家治理水平现代化的使命担当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继而
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社会近现代以来的内在要求与应然趋势。中
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政党领导、使命驱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恰恰是
因为有效承担了这一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才以艰巨卓绝的努力与伟大不凡的成就,最终成
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在自觉认定、主动承担与积极推进现代化使命的进程中,中国共
产党也充分证明了自己无愧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使命型政党。” 自觉的使命意
〔 30〕
识、高度的理想情怀、坚定的责任担当、艰辛的实践探索、辉煌的发展成就等突显出中国
共产党伟大的使命与担当,同样,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对于中国现
代化建设发挥的引领作用以及实践机制,才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根
本区别之处,这也是理解中国现代化何以成功的关键。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具有鲜明的
问题导向、强烈的忧患意识、清醒的底线思维、顽强的斗争精神,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能
扎实推进,取得伟大成就;也正是基于这种自觉的使命意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 “两
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规划了 “十四五”时期与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擘画了中
国现代化的新蓝图。由此,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也由以前 “迎来战略机遇期”“维护战
5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