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41
〔关键词〕老挝人民革命党;党的建设;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333. 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8048 - ( 2021)01 -0039 -08
老挝人民革命党 (以下简称 “老挝人革党”)是以马列主义、凯山·丰威汉思想为指
导的人民民主国家执政党,自 1955 年建党以来已走过了 66 年的光辉历程。66 年来,老挝
人革党经历了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洗礼,经受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严峻考验,领导人民开
创了老挝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之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老挝人革党十一大召开之际,回顾
其发展历程,总结建设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 1930 - 1975):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汇聚一切力量,引导全
国人民由爱国向爱社会主义过渡
老挝人革党源于 1930 年成立的 “印度支那共产党”。1955 年 3 月,原属印度支那共
产党的老挝支部在老挝东北地区的华潘省举行全国代表大会,成立老挝自己的政党———老
挝人民党。1972 年 2 月,老挝人民党举行二大,决定改为现名并沿用至今。民族民主革
命时期,老挝人革党从实际出发,灵活采取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斗争手段,建立最广泛的
民族统一战线,发动人民战争,整合国内外力量,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一)坚持多种斗争手段相结合:汇聚革命胜利的民族伟力
1955 年成立的老挝人革党一直没有公开活动,而主要是通过 “老挝伊沙拉阵线”
(“伊沙拉”是自由的意思,“老挝伊沙拉阵线”也称 “老挝自由阵线”)的名义开展革命
斗争,一明一暗两条线紧密配合,创造了老挝的革命传奇。1950 年 8 月,“老挝伊沙拉阵
线”成立,合并了几支革命游击队,组建了 “老挝自由阵线部队”。1951 年 2 月,印度支
那共产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由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分别建立共产党。1955
年 3 月 22 日,老挝人民党成立,制定了 《老挝人民党章程》,选举凯山·丰威汉为总书
记。1956 年 1 月,“老挝伊沙拉阵线”扩大为 “老挝爱国阵线”,其行动纲领是联合全国
各族人民反对殖民主义、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同时,老挝 “自由阵线部队”更名为
“寮国战斗部队”,即后来著名的 “巴特寮”。至此,老挝人民党的组织形式基本成型,即
由凯山·丰威汉任总书记的政党委员会、汶·蓬马哈赛任军委总书记的 “巴特寮”军事
委员会和苏发努冯亲王任主席的 “老挝爱国阵线”政府委员会。“老挝爱国阵线”政府委
员会的成立,为巩固民族统一战线、汇聚民族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巴特寮”成立后,
老挝人革党采取了政治、外交、法律和军事等多种斗争方式相结合的策略,先后于 1957
年、1962 年、1974 年与其他各派组成联合政府或临时政府,最终通过 “三锤子”战略 ①
和平取得国家政权,并于 1975 年建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在进行根据地建设的基础上领导人民战争是老挝人革党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伊沙拉阵线”成立后,提出 “全民、全面、长期抗战”的主张,即以山区和农村为基
地、以农民为主体,从山区向平原发展,培养壮大革命力量,打败法国殖民者和美国干涉
者。于是,老挝共产党人深入农村,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根据地政权建设。1959 年,
在确定武装斗争为主、多种斗争方式相结合的方针后,老挝革命斗争的面貌发生巨大转
变。其间,以凯山·丰威汉为代表的老挝共产党人,学习借鉴中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成功经
验,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事实践,形成了以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
① 发动人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夺权,右派分化出来的军队与爱国力量合作,以革命武装力量为后盾进行压制。
0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