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37
三、中共百年党性修养的当代启示
新时代的党性修养,是党员个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政党的实然状态、为达到其应
然状态所进行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行为和过程。总结党性修养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
验,对新时代党员的自我完善和提升,对党性修养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明确党性修养的理论主题——— “成为什么样的党员”
党性修养的理论主题是 “成为什么样的党员”。从这一主题的内在逻辑来看,“成为
什么样的党员”是党员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本质问题。党员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与党在
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以 “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为理论前提。
第一,“成为什么样的党员”主题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
是事物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对象。“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内涵是指党员进行党性修
养所展现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外延则是指党员所进行的一切党性
修养行为和过程。一方面,党性是 “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本质属性。党员是政党的组
成部分,是党性的现实载体。刘少奇在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
是无产阶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党性是共产党人一贯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成为什么
样的党员”与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任务息息相关。江泽民指出, “党对党员的党性要
求,从来是和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的。” 在革命时期,党的历史
〔 23〕
任务是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民族
独立过程中体现共产党人的党性。在建设时期,党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员必须要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提升党性修
养。在改革开放后,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党在的主
要任务。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党员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保持先进性。新时代提出了
新的历史任务,“成为什么样的党员”也随之变化。“成为什么样的党员”是中国共产党
人进行党性修养的固有之义,也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产物。在 “变”
与 “不变”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 “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回答逐渐明晰。
第二,“成为什么样的党员”以 “建设什么样的党”为逻辑前提。政党由无数党员个
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政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党员的阶级属性。因此,“建设什么样的
党”是 “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逻辑前提。无产阶级的政党决定了党员的无产阶级阶级
性质。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 “成为什么样的党员”问题时必须以 “建设什么样的党”为
前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 “建设什么样的党”有不同的回答。革命时
期,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一个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政党;改革开放时
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
治党,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战略布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 “成为什么样的党
员”以 “建设什么样的党”为逻辑前提,要求党员在遵循党的建设战略布局前提下,进
一步深化对 “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理解,实现党性修养的时代化、科学化。
(二)紧抓党性修养的中心线索———从实然到应然
实然到应然是党性修养的中心线索。立足于实然状态,着眼于应然状态,是党性修养
的根本要求。从实然到应然,成为一条线索串联起党性修养的发展历程。
第一,实然是党性修养的理论起点。实然,是指客观事物现实存在的实际状态。政党
的实然,就是指政党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状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决定作用。政党的实际状态决定其精神观念。政党只有从实际
状态出发,党性修养才具有可靠的现实依据。从概念上看,政党的实际状态应包括内在条
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内在条件是政党的自身状况,外部环境是政党面临的政治、经济
和社会环境等。政党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对党性修养起着决定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实际
状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党的建设情况,二是党进行革命或建设的环境。实然也是一个历
6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