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17
中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统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崭新任务。建
立一个新的社会,思想的破旧立新必不可少。“破”即为消除帝国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残余
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立”即为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精神和社会
主义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首先,积极开展与落后思想的斗争;其
次,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毛泽东提出要让知识分子学习一些社会发展史、历史唯
物论等课程,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学习; 最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
〔 2〕
知识、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创办基层文化网点、扫盲班、识字班等方式提升了人民群众的
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并通过肃清黄赌毒、开展 “三反” “五反”运动、进行爱国
〔 3〕
主义教育等净化了社会风气。通过批判旧的社会意识、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普及科学知
识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
党统领国家建设体现在各个方面,意识形态工作也不例外。毛泽东指出,在一切领导
中思想领导是第一位的。1951 年 1 月中央要求建立必要的制度和系统的宣传网。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又进一步深刻剖析了党在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义,“领
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
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
〔 4〕
1956 年提出的 “双百”方针要求在解放思想、自由讨论的前提下,明是非、讲原则,要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 “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学术界、文艺界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时期,党通过组织、制度的建设,实现了对意识形态工
作的有力领导,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石。
在建国以后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际,始终坚持党的领
导,注重对人民群众思想的改造,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设想,意识形态理论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国家稳定的目标任务。1956 年党
的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主要矛盾,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要逐步
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由革命向建设
的转变,这也意味着意识形态工作将由服务于革命斗争向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转变。
(三)曲折发展 ( 1956 年 - 1978 年):强调阶级斗争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意识
形态的工作方法
由于受到国内外局势的影响,党的八大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力量发展
社会生产力等正确主张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意识形态工作也走了弯路。从历史的维
度考究,意识形态工作中的 “弯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召开以
后,由于赫鲁晓夫的错误言论,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出现动乱,帝国主义趁机在意识形态领
域向社会主义阵营发动攻击。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许多群众对新的社会制
度缺乏适应力,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退社等现象。加之,党对于建设社会主
义缺乏全面的认识,“左”的错误从经济、政治领域向意识形态领域蔓延,导致意识形态
工作出现了片面性、“意识形态”的范畴被泛化等问题。“文革”十年间意识形态工作更
是突破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之间的界限,过度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一时
期,“左”的错误取代了党的集体统一的正确领导,人们的思想被束缚、意识形态工作的
效能被削减,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创。
任何时代的发展都不会是止步不前的,党在这一时期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与发展,
对今天仍具有深远意义。一是看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早在 1956 年 4 月,
针对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就刊发了 《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对外批驳了
6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