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党政研究》2020年第3期
P. 32

届时,社会成员将不再归属于某个特定的阶级,也不再是某个国家的 “公民”,而是以自
             由人的身份结成一个新社会——— “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因此对革命胜利以后的事
             情不可能、也不愿做过多的设想。在该书中,恩格斯也只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推导出
             未来社会的大致轮廓:“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
             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
             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
             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
             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
             主人了。” 这里说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 21〕
                 四、当代意义

                  在论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恩格斯在整体性的视域中将政治经济学
             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哲学的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马
             克思本人所追求的 “艺术整体”,为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研究开掘了源
             头活水,提供了经典范本。
                  第一,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是一个抽象问题,而
             是体现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诸多文本之中。“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
             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然而,囿于传统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分
                                             〔 22〕
             法,我们通常将 《资本论》看成是经济学著作,将 《德意志意识形态》看成是哲学作品,
             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
             展要求我们必须整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不仅要
             从经济学语境中观察哲学话语的转换,更要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双重语境中考察哲学话
             语的转换,以及在哲学语境中考察经济学话语和社会主义话语的转换。当前继续深化马克
             思主义整体性的讨论,应当通过马克思主义代表性文本的再解读,在统一的视域中鲜活呈
             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防止出现割裂、歪曲、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
                  第二,有利于澄清西方 “马克思学”炮制的所谓 “马恩对立论”。20 世纪 70 年代,
             西方 “马克思学”的一些学者认为晚年恩格斯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是对马克思思想
             的背叛,鼓吹和炮制诸如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反对恩格斯”这样的
             所谓 “马恩对立论”观点。实际上,恩格斯不仅对于创立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独特贡献,
             而且在阐释、构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譬如,《社会主
             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摘录了这本书 (即 《反杜林论》)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
             分” ,可以说是 《反杜林论》的简写版,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
                 〔 23〕
             价值学说)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阐释。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不同的理论
             分工。在晚年期间,马克思把主要精力投向了以 《资本论》为代表的艰深的理论学术研
             究,而恩格斯更多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他所写的著作也大部分都面向工人群众,因此在
             理论表达和语言风格上会有一定的 (有时是较大)的差异。必须认识到,这种差异是在
             根本思想观点和理论原则上一致的前提下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理论的侧重点、认知结构、
             理论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总体上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根本思想观点和理论原则上可以说
             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在理论的侧重点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应当坚持 “在差异基础上的
             一致”的观点,反对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的观点。
                                                                                                       1 ·  ·
                                                                                                      3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