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50
斗争,也有对鲜活实践的积极回应,还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的正反两
方面经验总结。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思想的演进也是多重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党的思想路线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发展、完善并不断创新的,在具体的历史的
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但是实质和要义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而根据不断变化的世
情、国情、党情体现着回应实践需求多样性的自觉。
(一)历史经验总结的结晶:历史逻辑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选择 “以俄为师”作为救亡图存的道路并不是自发产生的,也
是经过不同阶级阶层仁人志士探索实践之后,未能根本改变中国命运的背景下做出的选
择,这种选择背后就有着朴素的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自觉。这种自觉的产生是在
工人阶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阶级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基础上,在十
月革命给中国先进分子提供方法启示基础上,逐渐探索形成的。但是这种探索具有复杂性
和艰难性,在 “欧风美雨”冲击下造成中国在碎片化分裂中产生了不同的思潮,而不同
阶级阶层由于自身固有属性对革命道路也存在主体差异性,即使在早期中国共产党内也存
在不同程度的倾向,集中表现为思想的不统一,深层次的就是认识方法的差异性。因此,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尤其初期党内教条主义的盛行,认识方法的僵化造成了认识
结果的主观化。经过成功与失败的现实教训和党内的思想争辩之后,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开始提出党的思想路线问题,这是特殊历史的产物也是实践推进的必
然结果。在科学思想路线的引导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新中国成立之
后,社会主义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一些理论和实践层面
都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中国也没有照搬既有的社会主义模式,而
是在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和 “以苏为鉴”的方法自觉和思想自
觉指导下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后来偏离了思想
路线的基本原则方法,导致了 “文革”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改革开放之后,恢复并发
展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方法对党自身历史进行反思,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纵观党的历史,思想路线的命运与党所领导的事业的命运休戚相关,历史逻辑深
刻阐释了思想路线确立、发展与创新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二)思想理论发展的自觉:理论逻辑
思想路线的概念化和制度化是党的理论自觉的集中体现,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
始,党的早期领导人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就是用在俄国十月革命已经取得成果的
革命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而在思想方法上就会遇到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区别造成的分
歧。因此,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初期往往把马克思个别论述、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
联的具体做法作为实施方案,造成了一些政策、策略脱离中国实际。而经过思想路线的提
出与发展,思想方法上实现了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思想认识的过程就可以积极克服主观
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影响,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形成 “中
国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方法的自觉是思想成果自觉性的前提,思想的自觉构成政党文
〔 34〕
化自觉的基础并为实践提供科学革命理论,文化自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蓬勃发展,也为
民族自觉的实现和民族使命的完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指导。党的思想路线体现着辩证
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不是拘囿于理论的思辨中,而是以现实实践为
参照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集中指向,以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深相融合认识马克思主
义和中国国情及二者的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发展体现着对思想路线的传
承,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接续创新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三)实践路径探索的原则:实践逻辑
0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