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127
变。二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引发高昂交易费用。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
①
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农产品数量少,无法满足城乡市场在品种、规格和质量上的高标准、
大批量的持续性的供应。在农户与中间商交易过程中必然引发高额交易费用,使农民增收
困难。换句话说,如果农户经营组织模式不创新,很难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三是
农户生产能力较低,包括农村优质劳动力的流失、技术与装备的落后以及企业家能力的低
下。虽然有少数农民企业家个体承包经营农村闲散土地,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的落
后,农户经营收入较少。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克服小
而散的农户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提高农户规模经济和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我
们不能重返所有权与经营权 “两权合一”的人民公社化 “老路”,也不能再走改革开放初
期承包权与经营权的 “两权合一”的 “老路”,必须在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基础
上,通过多元化经营主体分工参与,不断开放和盘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增
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村经济体经济。乡村经济体经济并
未跨越农村集体经济的界线。关于乡村经济体,牛永辉认为,“乡村经济体的概念界定被
提到了国家发展的层面,乡村经济体是一种与西方工业经济体并存的另一种文明模型,互
联网是这种乡村文明可以达到全球化高度的历史路径” 。也就是说,乡村振兴将乡村经
〔 24〕
济体耦合在互联网上,以互联网为纽带,实现了 “乡村产业模型持续稳定的整体化构建,
以及生产销售资本体系的交互建构” 。原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也指出: “将 ‘互联网
〔 25〕
+’、‘生态 +’等现代新理念引入生产经营活动,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
方式,将农业的边界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 毋庸置疑,互
〔 26〕
联网已经越来越多地改变着城乡人们原有的生活模式。在中央加大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
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多样化的规模经济体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的同时,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信息传递工具的 “生产—流通—消费”城乡服务产业模
式正在悄然生成。通过互联网平台,农户可以获得金融资本支持和消费补助、享受乡村医
疗和保险服务,可以建构乡村供销体系,也可以投资股份获得丰厚收益。为此,2018 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我们要 “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
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
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当然,以互联网为耦合的乡村经济体模式的
〔 27〕
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乡村人文素质的提升、规模经济体制的构建、政
策资金的支持,还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人民集体协作力的提高等等。关于我
国农村集体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学者疑虑:中国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家庭农场可能会被消解或被资本主义农场所替代,而农民也可能
会成为资本主义农场的廉价劳动力。对此,要特别澄清的是,资本主义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②
①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罗必良教授认为,“规模经济的本质在于分工,如果将家庭经营卷入
分工活动,那么农业规模经济性既可以表达为土地规模经济,也可以表达为服务规模经济”。我很认可这种观
点,有必要将农业家庭经营融入分工经济。通过开放和盘活农地经营权、产权细分等途径使多元经营主体进入
农业发展领域。
② 参见黄宗智. 《中国新时代的小农经济》导言 〔 J〕 . 开放时代. 2012,( 3) . 文章指出,今天中国面临的是一个
十字路口的选择。一个可能是沿着世纪之交以来大力扶持 “龙头企业”的道路,走向逐渐全盘资本主义化的农
业,但其结果将会是像印度的农业那样,越来越高比例的农业从业人员变成无地雇工。另一个可能则是探寻某
种新型的、以小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路径,沿着已经呈现的 “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农业发展方向走下
去。
1 2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