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225

社会·2022·3

           研究者们通过想象出理想化的实验、设定条件并预期结果,以佐新知发
           现(Gendler,2000)。 这种构建于脑海中的实验在物理学、哲学等领域发
           挥着重要作用(Brown,1991)。 而社科研究中则建议将思维实验作为现
           实实验的前奏和先导,用以确定方法思路、优化研究设计( Angrist and
           Pischke,2009)。 与之类似,因果图也值得作为一个必要环节纳入因果推
           断的过程。 即在实际的因果探究中,应当将其过程区分为非参因果推断
           和数据模型检验两个部分。 前者使用因果图框架表达理论假设、选取控
           制变量并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 后者则依照前者给出的策略使用数据
           进行测试。 当然,具体实现应当是两个阶段不断交互优化的过程。
               此外, 因果图这种纯粹非参的形式为青年学生提供了理解和掌握
           因果推断的框架,更利于因果推断知识的教学和传播。 在因果推断课程
           中涉及的大多数内容都可以使用因果图来表达, 从而直观地呈现概念
           与方法立足的逻辑。 笔者建议,在相关课程设置中可以考虑先介绍反事
           实概念和因果图框架,再使用因果图框架辅助、阐释乃至引导数理形式
           的推导, 进而帮助青年学者和学生以更为直观友好的方式理解因果推
           断问题,培养相应的思维。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因果图的具体形式取决于学者基于理论和经
           验做出的判断。 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连线、箭头如何指向、哪些变量
           需要被纳入等,均会影响到因果图的具体形式,进而决定应当采取怎样
           的偏差规避策略。 同时,并非所有因果图都存在完美的解法,有些因果
           图中无法兼顾避免偏差和展现全部的因果关系, 大多数实证研究也不
           存在“完美的答案”。从根本上说,数据的质量决定了其所能回答问题的
           上限,因果图只能在有限条件下襄助数据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 因此,
           在呈现具体的实证研究时, 本文建议研究者应当使用因果图表达对应
           的模型假设;同时清晰地展现因果图中变量间关系设定的依据;并明确
           讨论现有数据条件能够消除哪些偏差,获得何种程度的因果效应,而哪
           些偏差是无法避免的。 若正文中不便呈现具体的因果图,本文建议可将
           因果图展示于附录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云松. 2012. 逻辑、想象和诠释:工具变量在社会科学因果推断中的应用[J]. 社会学
               研究( 6):192-216.


           · 218·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