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社会》2021年第5期
P. 47

社会·2021·5

           龙(2015)认为,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存在两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香港回
           归后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缺失。 再加上香港的产业空心化、阶层固化和
           贫富悬殊,“本土派”随之崛起(魏南枝,2018)。 研究显示,从 2008 年左
           右开始,“香港人”和“中国人”两种身份认同开始脱节,特别是 2012 年
           之后, 香港年轻人的“香港人” 的身份认同是呈显著上升趋势(Veg,
           2017)。 有关调查也显示,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感 2007 年以后也大
                   4
           幅下降。 这反映了香港民众对本土身份认同的不断攀升和对国家认同
           的不断下降。 特别是在香港年轻人中,本地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明
           显的互斥,许多年轻人认为自己只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国人。 反观上海,
           虽然也有地方认同,但与国家认同不存在分裂或互斥,无论是老年人还
           是年轻人,他们对自己是上海人与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是不矛盾的。
               最后, 两地公众舆论对移民的叙事倾向和话语建构也存在明显区
           别。 在香港,对移民的叙事和话语由市场媒体主导,对移民的报道和评价
           往往比较负面,整体舆论环境对移民不友善,久而久之就营造出一种移
           民威胁的论调。 近年来香港发生的“反双非”“反水客”等事件都不乏媒体
           的推波助澜。 但在上海,对移民的整体舆论受到政府主导的宣传影响,主
           流观点是肯定移民或外来人口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近年来,
           政府更积极倡导用“新市民”取代“农民工”概念,以消弭民间社会对外
           来人口的歧视。 这种正面、包容的舆论氛围对引导本地居民对移民的态
           度起到了积极作用,有调查表明,上海本地人对外地人,特别是对那些遵
           纪守法、为城市长期服务的劳动者,是持积极态度的(康岚,2015)。
               综上所述,香港的宏观经济发展疲软,年轻人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受
           限,因国家认同教育缺失而使地方认同趋强,加之客观上移民对福利的
           竞争和舆论上媒体对移民威胁的放大,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使年
           轻世代对移民的态度更排斥。 相反,上海的宏观经济增长动能强劲,年
           轻人享受改革红利,“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其福利受到保护,户籍制度
           改革和主流舆论宣传又弱化了地方认同而强化了国家认同, 这些因素
           的共同作用可能使年轻世代对移民的态度更友好。 因此, 在香港和上
           海,由于所处经济社会环境和自身特点的差异,年轻世代对移民的态度
           可能会出现鲜明的反差。


           4. 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hm.people.com.cn/n/2015/0116/c42272-26396289.html)。


           · 40 ·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