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91

社会·2021·3

           提倡的题材和意识形态都没有多少联系。 他继续师法古人,并且到各
           地旅行。 从四川、广西和故乡安徽,到他在杭州西湖畔的新居,都为黄
           宾虹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也就是说,黄宾虹的士人面向并未因新政权的再度整合而消弭。 在
           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 他仍然在陈述国画的价
           值,“本新民主主义大旨,原不以一年过去成绩为旧,然易生误会之处,
           就是认今后未来为新,甚至我中国古今人的画理、画法、画史、画评四种
           文字,置之不议不论。 试思我国民族性,爱好我中国画,即是社会艺术,
           即是自然艺术。中国千百年过去绘画,虽未尽美善,取长舍短,尤在后来
           创造,特过前人,非可全弃原有,而别寻蹊径”(黄宾虹,1950:568)。当主
           流舆论都在批评“缅怀远古、皈依自然”的士人山水价值观之时,黄宾虹
           仍然坚持国画传统,以一种独具士人风骨的方式,巧妙地对新中国成立
           后政治化倾向明显的艺术场域做出回应。
               正是基于此,在 1953 年的 90 岁寿诞上,最令黄宾虹兴奋的并不是
           他获得来自政府的荣誉,而是悬在心中的一个愿望———为《画学篇》征
           集意见———即将得以实现。 作为士人的黄宾虹始终关心中国画的传承
           问题, 他将自己毕生的画学实践与认识总结成论画长诗———《画学篇》
          (未是草)。      11  在庆祝会上,他委托校方向百余位与会嘉宾分发了未定稿
           的《画学篇》,并向文艺界广泛征求意见。 经过几番修改与校订,黄宾虹
           终于完成了定本的制作,并寄赠各地文联的同志,实现了他此生最大的
           心愿。
               作为传统“士人”,黄宾虹虽然被政府认定为新职业分工下的“画家”,
           但他依然努力保持自己“士人”人格的独立。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据罗
           清奇(2015:79)的研究,在浙江省博物馆的收藏中有四幅黄宾虹在这个
           时期创作的人物画,它们完全没有体现出黄宾虹的艺术风格,也不是什
           么艺术杰作,反而突兀地展现了晚年的他在当时所经历的精神危机。 不
           过,黄宾虹的“士人”人格使他平稳地度过了这一危机,并在晚年持续实
           现着自己在山水画境界方面的突破。此一时期的创作,如《黄山汤口》等
           多幅作品被认为是其晚年画作的精品。



           11.“未是草”是黄宾虹为该诗加的说明,以示此稿为征集意见稿。 本文引用意在说明黄
           滨虹有征集意见之举动,足见他对此事的重视。


           · 84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