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2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222

区域文化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 : 基于跨省流动人口的研究

   的婚姻形式也屡见不鲜 ( 王会 、 欧阳静 , 2012 )。 也就是说 , 现在正在进
   入婚姻的 “ 80 后 ”“ 90 后 ”, 与他们的父母一代相比 , 将面临更高的离婚
   风险 。 当前 , 离婚俨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在中国社会形成了
   一种新的 “ 文化 ”。
       马克斯 · 韦伯的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一书问世以来 , 文化对
   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成为社会科学长期关注的议题之一
   ( 犎犪狉狉犻狊狅狀犪狀犱犎狌狀狋犻狀 犵 狋狅狀 , 2000 )。 福山 、 亨廷顿等学者探讨了文化因素对
   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 犔犪犘狅狉狋犪 , 1997 ; 犓狀犪犮犽犪狀犱犓犲犲犳犲狉 , 1997 ; 亨廷顿 、 哈
   里森 , 2013 )。 近些年 , 学术界逐渐将研究视角转向微观行为决策 , 如文化

   影响就业 ( 犌犻犪狏犪狕狕犻 , 犲狋犪犾. , 2013 )、 女性劳动参与 ( 犃狀狋犲犮狅犾 , 2000 ; 犉犲狉狀á狀犱犲狕
   犪狀犱犉狅 犵 犾犻 , 2009 ) 和生育行为 ( 犃犾犿狅狀犱 , 犲狋犪犾. , 2013 ) 等 。 对人们生育和就
   业等家庭决策有着深远影响的婚姻行为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 本研究
   关心的学术命题是 : 一个区域的离婚文化 ( 高离婚率 ) 是否影响到人们对
   婚姻的理解?迁入高离婚率的社会后 , 人们更可能结束婚姻吗?离开高
   离婚率的社会 , 原有的婚姻文化是否持续产生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探
   讨 , 不仅有助于学界从文化视角解释过去几十年我国离婚率的快速上
   升 , 而且在理论上有助于识别文化影响个人行为的具体机制 。

       二 、 文化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 : 研究回顾

       ( 一 ) 婚姻稳定性的解释 : 文化的视角
       关于婚姻稳定性的解释 ,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内部的微观因
   素 , 如家庭经济学强调婚姻的成本与收益 ( 犅犲犮犽犲狉 , 犲狋犪犾. , 1977 ;
   犠犺犻狋犲 , 1990 ), 社会心理学则强调婚姻匹配 ( 犚狅 犵 犲狉狊 , 2004 ; 犛狅狌狋犺犪狀犱
   犔犾狅 狔 犱 , 1995 ) 和婚姻互动 ( 犓犻犾犾犲狑犪犾犱 , 2016 ; 钟梦宇等 , 2016 )。 这些研究
   都为个体的离婚选择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 而我们的疑问是 , 当前以自由
   恋爱为基础的婚姻 , 其婚姻质量和婚姻匹配比以前更差吗?正如婚姻
   问题专家经常强调的 , 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 , 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
   的念头 。 婚姻中 “ 问题 ” 总会有 , 是否选择离婚重点在于人们对婚姻的
   认识和理解 。 西方社会过去几十年离婚率持续攀升 , 学术界对此较为
   一致的解释是 : 传统家庭和公共价值观的崩溃 , 源于与婚姻解散有关的
   耻辱感降低 , 以及有关离婚的法律制度使其相对容易 ( 犌狅狀狕á犾犲狕犪狀犱
   犞犻犻狋犪狀犲狀 , 1995 ; 曾毅 、 吴德清 , 1995 )。 也就是说 , 人们对家庭和婚姻的


                                                             5
                                                            2
                                                          · 1  ·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