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社会》2017年第2期
P. 84
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检验农民工的多重参照群体
等生物指标的水平( 犇狅犺犿犲狀 , 犲狋犪犾. , 2011 ; 犠狌 , 犲狋犪犾. , 2012 )。在实
验室之外,研究者们通过构建相对收入和绝对收入水平各异的情境,让
被访者从中进行选择,结果发现人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绝对收入水平来
保证 更 高 的 相 对 收 入 地 位 ( 犃犾 狆 犻狕犪狉 , 犲狋犪犾. , 2005 ; 犑狅犺犪狀狊狊狅狀犛狋犲狀犿犪狀 ,
犲狋犪犾. , 2002 )。此外,社会科学家也通过分析大型调查数据验证了这
种“赶上琼斯”( 犽犲犲 狆狌 狆狑犻狋犺狋犺犲犑狅狀犲狊犲狊 )的现象:众多研究发现,在控
制个人收入之后,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往往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
著的负 向 效 应 ( 犅犾犪狀犮犺犳犾狅狑犲狉犪狀犱犗狊狑犪犾犱 , 2004 ; 犇 狔 狀犪狀犪狀犱犚犪狏犻狀犪 ,
2007 ; 犉犲狉狉犲狉犻犆犪狉犫狅狀犲犾犾 , 2005 ; 犔狌狋狋犿犲狉 , 2005 )。也就是说,在绝对
收入水平一致的背景下,同伴的收入越高(因而自身的相对收入地位越
低),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越低。最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罕见的随机化
社会实验研究更确定了相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因果性( 犆犪狉犱 ,
犲狋犪犾. , 2012 )。
相对收入地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不对称的,比其他人收入更
低带来的负向影响远强于超过其他人的正向效应( 犉犲狉狉犲狉犻犆犪狉犫狅狀犲犾犾 ,
2005 ; 犓狀犻 犵 犺狋 , 犲狋犪犾. , 2009 ; 犛犲狀犻犽 , 2009 ; 犜狏犲狉狊犽 狔犪狀犱犓犪犺狀犲犿犪狀 ,
1991 ; 犠狅犾犫狉犻狀 犵 犲狋犪犾. , 2013 )。这种不对称性的基础也许是人们的
,
“损失厌恶”( 犾狅狊狊犪狏犲狉狊犻狅狀 ):惧怕失去对个人行为和观念造成的负面影
响大于希望获得带来的正面影响( 犜狏犲狉狊犽 狔犪狀犱犓犪犺狀犲犿犪狀 , 1991 )。基
于这种不对称性,我们期望相对收入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低经
济地位的群体中(例如农民和农民工)更强,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收入低
的可能性更大。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济水平飞速提高的同时,也经历了收入不平
等的激增。根据谢宇和周翔( 犡犻犲犪狀犱犣犺狅狌 , 2014 )的估计, 2005 年以
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始终处于 0.5 以上,高于 0.4 的国际警戒线水平。
在收入不平等对个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上,许多基于中国数据的发现
与世界其他国家是一致的:首先,学者发现整体的收入不平等水平与个
人幸福感之间有显著的负向相关(黄嘉文, 2016 ; 犠狌犪狀犱犔犻 , 2013 ),特
别是当不平等水平较高时(王鹏, 2011 );其次,在评判主观福利时,相
对收入与绝对收入同样重要(王湘红, 2012 );此外,控制个人收入后,
其他参照 群 体 的 平 均 收 入 对 主 观 幸 福 感 有 显 著 的 负 向 影 响 (官 皓,
2010 ;罗楚亮, 2009 ;任海燕、傅红春, 2011 );最后,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 7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