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社会》2017年第2期
P. 51
社会· 2017 · 2
注点侧重于维护工人的一般权益,因此笔者将其称为工人权益关注社
群。对社群成员构成的分析显示,经常被提及的成员包括 @ 城边村、 @
打工者中心、 @犙犎17 、 @ 深圳小小草工友家园、 @犎犅犕犌 。其中, @ 打
工者中心是由受伤工人所创立的旨在维护劳工权益和缓解劳资矛盾的
民间机构; @ 深圳小小草工友家园是一家服务产业工人的公益机构,向
工人提供文化与法律支援服务; @犙犎17 是工人先锋网的义工编辑; @
犎犅犕犌 是一位在东莞工作的工人。工人权益关注社群的主要成员来
自劳工组织最为发达的广东,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此外,该社群
还具有如下特点:( 1 )社群成员较为关注工人权益,但是他们与工人维
权社群之间仅存在中等程度的互动(跨社群互动的次数仅 600 次)。这
可能是因为工人权益关注社群更关注劳工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倾向于
使用组织化而非直接行动的方式维护工人的权益。( 2 )该社群的网络
传递性指标为 0.199 ,高于其他 4 个社群,表明成员之间存在紧密的群
内互动。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生存空间的挤压促使劳工组织之间相互
支持和声援。
关系社会学的相关研究认为行动者之间的网络链接与所沟通的语
言或符号之间具有互构关系( 犜犪犿犫狌狉狉犻狀犻 , 犲狋犪犾. , 2015 ; 犕ü狋狕犲犾 , 2009 )。
这意味着同一社群成员互动时所沟通的话题与跨群互动时所沟通的话
题具有显著差异。在此,笔者以工人家园社群和文化社群为例来检验
互动模式与沟通内容的关联。不失一般性,笔者将城市融入和工人文
化议题进行回归分析。 14 结果显示(见表 3 ),与家园社群内部 沟通 相
比,文化社群内部较少讨论城市融入话题(系数为 -0.049 且显著),家
园社群与文化社群之间的跨界互动也较少讨论城市融入话题(系数为
-0.057 且显著)。进一步进行统计检验可知,家园社群与文化社群之
间跨群讨论城市融入的可能性略低于文化社群成员之间讨论该话题的
可能性( 犉=2.85 , =0.09 )。类似地,与文化社群内部的沟通相比,家
狆
园社群内部较少讨论文艺话题(系数为 -0.183 且显著),两个社群之
间的沟通也较少讨论工人文艺话题(系数为 -0.111 且显著)。统计检
14. 笔者将博文作为分析单位,以博文讨论城市融入或工人文化议题的概率作为因变量、博
文涉及的用户互动模式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中样本仅局限于涉及社群内部互动或两
个社群成员跨群互动的 16303 条博文。回归分析的目的在于展示互动模式与讨论的话题之
间存在的关联,本文并不对两者的联系作因果性解释。
· 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