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社会》2016年第6期
P. 167
社会· 2016 · 6
(一)社会结构性因素假设
由经济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确定的社会地位是社会结构性
因素的反映,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感受。一方面,社会地位
低的群体更易感受到社会剥夺和社会贫富反差,从而不满现状,产生失
意感,进而导致攻击倾向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地位低的群体,往往感到
自己力量渺小,容易出现“搭便车”心理,从而使沉默倾向增强。
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已经改变了城市社会的人口
结构和阶层结构,其本身也已成为不能忽视的结构性因素。流动人口
主要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往往受到一系列带有歧视性的对待,大
多属于城市社会的下层群体,适用于社会下层群体的分析也大致适用
于他们。因此,综合上述分析,得到以下 3 个假设:
假设 1.1 :社会结构性因素影响失意感。
假设 1.2 :社会地位低的群体和流动人口群体攻击倾向较强。
假设 1.3 :社会地位低的群体和流动人口群体沉默倾向较强。
(二)心理因素假设
社会地位和流动人口均是客观状况,它们必须被人感受到才能产
生影响,因此,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失意感的影响受到心理因素的调节。
生活感受和公平感是重要的心理调节因素。这里的生活感受是指人们
对日常生活满意与否的感受,公平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工作中的劳动报
酬是否公平的感受。虽然生活感受和公平感是表层心理,具有不稳定
性、暂时性等特点,但它们都是认识社会的心理起点,也是社会经验的
主要来源。由此得到以下假设:
假设 2.1 :生活感受和公平感对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具有调节
作用。
失意感是指个体生活信心和未来希望降低的一种情感体验,是深
层次的和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因素。来自生活感受和公平感的不满是
表层的心理因素,但会趋向稳定,并转化为深层的对自身价值、生活价
值的不满,它们构成了失意感的心理来源。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 2.2 :不满的生活感受和不公平感导致失意感。
一般说来,当人处于不满状态时,往往会寻机发泄,尤其当不公平
程度过大时,更会产生被剥夺的愤怒感受,对制造不公平的人产生敌对
情绪和攻击行为( 犛犺犪狑犪狀犱犆狅狊狋犪狀狕狅 , 1982 : 106 ),所以有以下假设。
· 1 6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