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4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244

多代流动效应:来自中国的证据


   接的教育机制实现代际再生产。这种代际阶层继承模式的强化引发的
   一个可能后果就是某种阶层固化现象更为普遍。
       工业社会中的高流动率只是某一特定时期的暂时现象,在急剧变迁
   时期流动率高,而在社会稳定时期社会则呈现出某种“刚性”结构。在中
   国大陆市场化的早期阶段以及以后的深化改革阶段,经济结构发生剧烈
   变化,从而使得这两个时期的劳动个体的初职获得不够稳定,累积性的
   优势或劣势主要表现在两代之间,多代的效应则并不明显。随着市场经
   济的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趋于稳定。此时,累积性不平等的效应从两代
   之间扩展到三代。然而,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多代效应只在最
   近时期才表现明显,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发现的较长时间的多代效应、多
   代不平等的存在之间有差异。本文认为,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其
   背景是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定型,并没有经历急剧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社会结构是刚性结构。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社会大转
   型,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随着中国经济
   的发展,家庭地位的继承模式从两代扩展到三代,家庭背景的作用有加
   强的趋势。但仅就此认定中国已经进入“阶层固化”社会还为时过早,因
   为中国大陆 的 代 际 流 动 还 受 制 于 政 治 因 素 与 文 化 因 素 ( 犈狉犻犽狊狅狀犪狀犱
   犌狅犾犱狋犺狅狉 狆 犲 , 1992 )以及个体的社会网络、文化资本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对中国大陆多代际流动模式的探索性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
   足:一是受限于经验数据,只能对职业阶层进行简单的三大类的划分,
   这会忽略大类内部之间的差异性和流动性,例如管理精英与技术精英
   的差异,农民职业与非农职业的差异,从而对流动模式的把握会存在不
   足,更为细致的多代流动模式的研究需要更为详尽的数据;二是并未分
   析不同制度设置下多代流动的具体模式,如哪些制度设置对多代流动
   起作用,起怎样的作用;三是并未分析多代流动的作用机制,虽然本文
   分析了祖代、父代职业阶层和父代文化程度对孙代教育获得的影响,但
   关于家庭背景、教育获取、职业获取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和作用分解并
   没有详细论证,尤其是家庭背景涉及祖代和父代的情况下,其内在的作
   用机制更为复杂,例如祖代通过影响孙代教育获得的方式间接影响孙
   代的职业获得,父代自身的职业流动可能会改变这种多代流动的路径
   等,这些问题需要更详尽的分析,远非本文有限的篇幅所能容纳,有待
   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

                                                          · 2 3 7 ·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