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181

社会· 2015 · 3

   区认同。因此,邻里互动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提高生活满
   意度( 犎犲狉狉犲狉狅犪狀犱犌狉犪犮犻犪 , 2007 ; 犓犪狑犪犮犺犻 , 犲狋犪犾. , 2008 ; 犣犻犲狉狊犮犺 , 犲狋犪犾. ,
   2005 )。不仅如 此,邻 里 间 的 社会 网络所 形成 的社 会资 本 具 有 “外 部
   性”,影响旁观者。例如,邻里间高密度的社会网络可以降低犯罪率,对
   于没有参与到网络中的人也有正的外部效应( 犎犲犾犾犻狑犲犾犾犪狀犱犘狌狋狀犪犿 ,
   2004 )。因此,邻里互动有助于社区形成较高社会资本,使居民可以获
   得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犎犲犾犾犻狑犲犾犾犪狀犱犘狌狋狀犪犿 , 2004 )。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表明了中国传统伦理对邻里关系的重视
   程度。邻里互动能在小范围内提供合理的互帮互助,提高邻里间的安全感
   和信任感,在生活中互通有无,共同解决生活难题(风笑天、林南, 1998 )。中
   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生存的社区环境对生活满意度的重要作用。在中国
   经济转型期间,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单位的解体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强烈冲
   击着邻里关系的作用。住房商品化和个性化的社会关系都可能破坏社会
   团体和传统社会中原本亲密的联系。但从另一方面看,人们可能更愿意在
   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与邻居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从而获得社会支持、归属
   感和社会认同。邻里间的关系更多地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不是
   按照正式的规定(费孝通, 2006 )。人们参与邻里互动的频率越高,邻里间横
   向网络参与程度越高,人们就越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个人和集体行动的
   成功,从而提高个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31 :邻里互动越频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就越高。
       假设 32 :邻里互动频率的上升会带来人们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社会参与反映的是人们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组织或协会的积极
   程度。这些组织包括俱乐部、宗教组织、民间组织、文化或体育非正式
   活动、教会活动、游行和集体学习等( 犎 狔狔狆狆  , 犲狋犪犾. , 2008 )。有研究表
   明,参与非正式的闲暇活动的频率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但活动参与与
   自评的健康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犕犮犌狌犻狀狀犪狀犱犕狅狊犺犲狉犃狊犺犾犲 狔                    ,
   2001 )。也就是说,非正式的活动参与并不是通过提高个人的健康水平
   来提升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同样,李和帕克( 犔犲犲犪狀犱犘犪狉犽 , 2010 )的研
   究也表明,在控制了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后,参与体育活动对个人的生
   活满意度依然有正向的影响,因此,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并不仅仅
   通过提高个人健康水平来影响生活满意度。
       雷登等( 犔犲 狔 犱犲狀 , 犲狋犪犾. , 2011 )发现,参加民间组织和文化休闲活动的

    · 1 7 4 ·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