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8 - 《社会》2014年第6期
P. 238

从工具到范式:假设检验争议的知识社会学反思


   十年的统计方法,能够成为主流教科书和实证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实用
   范式?除了其使用上的便捷性之外,我们还能提供什么解释?另外,为
   什么不同学科在认识到这一方法的缺陷后,对替代性方法的倡议热情
   和反响程度会有明显不同?若我们采取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则至少可
   以从某些侧面回答上述疑问。
       这里暂且将分析的视角局限于社会科学领域。社会科学研究对假
   设检验的热衷和对 犖犎犛犜 的青睐,与其自身的学科性质与历史使命息
   息相关。站在知识社会学的立场上看,“统计概念的孕生与运用基本上
   特定文化历史情境的产物”(叶启政, 2006 : 122 );同时,“社会科学家对
   统计学的推崇,反映出他们深埋于心的愿景:以更高真理和更高公共价
   值之名 追 求 个 人 无 涉 ( 犲狉狊狅狀犪犾狉犲狀狌狀犮犻犪狋犻狅狀 )和 客 观 权 威”( 犘狅狉狋犲狉 ,
                        狆
   2003 : 250 )。社会科学诸学科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达到自然科学知识
   般的精确性和客观性为发展目的,以达到自然科学般的“科学地位”为
   职业追求。但是,社会科学只是一个缺乏一致性内容的松散学科群,里
   面的子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虽都以人类行为和
   社会现象为解释对象,但采用的立场、方法、理论和工具各不相同,其间
   虽有交集,但总体而言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学科异质性。同时,相较于物
   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术地位”,以其“科学
   性”而言至今仍是次等的,两者之间是“软科学”和“硬科学”的区别。造
   成“软硬”之别的原因,固然是因为研究对象(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
   存在本质不同,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两者对数学工具的依赖程
   度存在重要区别。数学语言与工具作为学术研究的典型方式,以其抽象
   性和精确性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除了在技术上的实用外,还在于这种
   研究工具和语言风格,能够更好地符合科学事业应当给人的印象:中立、
   严谨、客观、精确、可重复,等等。当一项研究工具能够很好地符合这一
   学科的精神气质与内在追求时,它总是能够得到普遍的接受和推广。
       如果一个学科的“科学”地位已经得到普遍承认,这一学科就不必
   再煞费苦心地向其他学科或公众解释自身的专业权威。物理、化学和
   生物等成熟的自然科学正是如此,而作为提供科学研究工具的基础学
   科,如传统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等,也没有明显的证明自身客观性的压
   力。反观社会科学,无论是哪门学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这种压力,尤
   其是像心理学、社会学这些主题宽泛且欠缺统一理论体系的学科,它们

                                                          · 2 3 1 ·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