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20
子女需求对城市家庭居住方式的影响
为中国养老的主要形式(杜鹏, 1998 )。在中国城市地区,虽然养老金制
度的覆盖率较高,但是除了经济支持外,老年父母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
藉方面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杨恩艳等, 2012 )。与父母同住,主
要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 犔狅 犵 犪狀 , 犲狋犪犾. , 1998 )。
但是,既有研究或多或少忽视了子女需求对居住方式的影响。随
着城市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年轻子女可能越发需要父母的帮助。在
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夫妇可能不是在“养老”,而是在“啃老”(宋健、戚
晶晶, 2011 )。
在当代中国城市,子女自身的现实需求是否对居住方式的选择具
有显著影响?本文使用 2010 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 犆犉犘犛 )数据,
研究了 1119 对居住在城市、平均年龄在 40 岁以下的年轻夫妇的居住
安排,关注这些年轻夫妇是否与父母同住,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更可能与
父母同住。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图回答在新的社会情
境下,年轻夫妇的现实需求对居住选择的影响,并探讨社会现代化过程
和国家政策变迁给当代中国城市家庭带来的变化。
二、文献回顾
传统中国家庭的典型特征表现为父母与至少一个已婚子女(通常
,
是儿子)共同居住( 犔犲狏 狔1949 )。多代同住的居住方式不仅适应了小
农社会的生产需要,而且制度性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费孝通,
1983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与父母同住也是子女向父母尽孝的重要
表现( 犠犺 狔 狋犲 , 2003 , 2004 )。
但是在当代中国城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
断提高,这种传统家庭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已与过去截然不同。现代化
理论认为,多代同住的大家庭与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伴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家庭也必然经历现代化,即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
( 犌狅狅犱犲 , 1963 )。但是,当研究者们应用现代化理论来研究中国城市家
庭时却遇到了困境:虽然中国的现代化程度一直在提高,但却没有明显
的迹象表明城市中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在下降( 犔狅 犵 犪狀 , 犲狋犪犾. ,
1998 ; 犜狊狌犻 , 1989 )。
现代化理论的失灵和大家庭制度的延续促使研究者们开始从其他
角度来研究中国城市家庭。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
· 1 1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