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100

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


             犛狅狌狋犺 , 1996 ; 犗 狆狆 犲狀犺犲犻犿犲狉 , 犲狋犪犾. , 1997 ; 犛犪狊狊犾犲狉犪狀犱犛犮犺狅犲狀 , 1999 ;
             犛狑犲犲狀犲 狔2002 ; 犡犻犲 , 犲狋犪犾. , 2003 )。而随着女性教育地位的提高,她们
                     ,
              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从婚姻中所获得的收益相对减少,这就
              推迟了女性的初婚年龄。
                  国内关于教育回报率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城镇不同学历层次上,大
              学以上的教育收益率是最高的(李实、丁赛, 2003 )。教育回报率的性别
              差异研究表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郝大海、李路路, 2006 )。女性受教
              育程度越高,在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收益越高,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机会成
              本越高,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推迟结婚年龄。
              由此得出:
                  假设 1犫 :教育程度对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要大于男性。
                  第三,在婚姻匹配的经验研究中,教育是一个常用变量,因为它同
              时反映了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资本。许多研究表明,在工业化
              国家,教育的同类婚现象相当普遍( 犓犪犾犿犻 犼 犻狀 , 1991 ; 犙犻犪狀犪狀犱犘狉犲狊狋狅狀 ,
             1993 ; 犚犪 狔 犿狅犪狀犱犡犻犲 , 2000 )。中国关于婚姻匹配的研究也表明, 20 世
              纪 80 年代以来,初婚夫妇教育的同质性呈现了不断增强的特征(张翼,
             2003 ;李 煜, 2008 , 2011 ;齐 亚 强、牛 建 林, 2012 )。 结 构 理 论 ( 犅犾犪狌 ,
             犲狋犪犾. , 1982 )对这种现象做了解释,即在婚姻市场上具有相似社会地
              位的男女相遇的机会更大,而在生命历程中遇到具有同等资历的潜在
              配偶的机会又与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犅犾狅狊狊犳犲犾犱 , 2009 )。
                  但是,教育的同类婚又因性别而呈现差异。根据性别角色专业化
              模型,男性是家庭经济的支撑者,而女性主要承担家庭内部的劳动。因
              此,在性别分工更为传统的社会中,女性倾向于寻找教育程度和社会经
              济地位高于自己的配偶,而男性恰恰相反。这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经
              验证明( 犓犪犾犿犻 犼 犻狀 , 1998 ; 犅犾狅狊狊犳犲犾犱 , 2009 )。
                  在中国,男性的平均教育水平高于女性,城市户籍居民的平均教育
              水平高于农村户籍居民,这种性别差异和户籍差异在高等教育的层次
              上尤为明显(下文的表 1 说明了这点)。从婚姻匹配的角度来看,接受
              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寻找配偶的范围小于男性,这可从另一个侧面推
              论———高等教育对女性的推迟效应要大于男性。农村户籍男性接受过
              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户籍男性,尽管农村户籍女性的择偶对
              象并不局限于农村户籍男性,但已有的研究表明,户籍匹配在婚姻匹配

                                                                     · 9 3 ·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