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99
社会· 2013 · 3
牛建林, 2012 )。这种婚姻挤压现象,是否关乎人口性别比,尚需结合上述
自致性和先赋性因素对男性和女性初婚行为的影响机制作深入研究。
因此,本研究利用 2006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事件史分
析方法,试考察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个人教育和职业对初婚年龄有何作
用,家庭背景对个人初婚年龄有何影响,以及上述自致性和先赋性因素
对初婚年龄的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和户籍差异。
二、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个人教育与初婚年龄
个人教育对初婚年龄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教育程
度的提高,在校就读时间的延长客观上推迟了结婚年龄( 犌狅犾犱狊犮犺犲犻犱犲狉
犪狀犱犠犪犻狋犲 , 1986 ; 犅犾狅狊狊犳犲犾犱犪狀犱犎狌犻狀犻狀犽 , 1991 ; 犜犺狅狉狀狋狅狀 , 犲狋犪犾. , 1995 ;
犛狑犲犲狀犲 狔2002 )。如果说,完成学校教育是向成年人转变的一个重要
,
标志( 犕犪狉犻狀犻 , 1985 ),那么,婚姻则通常被看做是正式进入成年状态。婚
姻角色不但要求个人在经济上独立,而且要与另一个人保持亲密关系,
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经济上大多依赖父母,而且学业
要求较高,学生角色与婚姻角色存在不相容性,加之倘若退学结婚所带
来的高昂的机会成本,使得人们期望学生先完成学业,再去承担婚姻和
家庭的责任( 犜犺狅狉狀狋狅狀 , 犲狋犪犾. , 1995 )。基于上述理论推理,本文提出:
假设 1犪 :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初婚年龄越大。
第二,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教育程度的增加意味着信息、技能的积
累和学历的提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收益就越高。
根据“性别角色专业化假设”( 犪狊狊狌犿 狆 狋犻狅狀狅犳 犵 犲狀犱犲狉狉狅犾犲狊 狆 犲犮犻犪犾犻狕犪狋犻狅狀 )
( 犅犲犮犽犲狉 , 1973 ; 犌狅犾犱狊犮犺犲犻犱犲狉犪狀犱 犠犪犻狋犲 , 1986 ; 犘狉犲狊狋狅狀犪狀犱犚犻犮犺犪狉犱狊 ,
1975 ),女性主要从事家庭内部的生产与再生产,男性则致力于劳动力
市场的工作,具有不同相对优势的、收入差异较大的男性和女性通过婚
姻的形式可以使自身及双方的收益最大化。因此,婚姻的主要收益就
来自于性别角色分工所导致的配偶之间的相互依赖。
因此,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收益越
高,独立支撑一个家庭的能力越强,从而增加他在婚姻市场上的吸引
力。许多研究表明,男性潜在收入对其进入婚姻有着显著的正面效应
( 犆狅狅狀犲 狔犪狀犱 犎狅 犵 犪狀 , 1991 ; 犌狅犾犱狊犮犺犲犻犱犲狉犪狀犱 犠犪犻狋犲 , 1986 ; 犔犾狅 狔 犱犪狀犱
· 9 2 ·